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3八下·义乌期中) 文学作品阅读题

    燎  疳

    田静玮

    ①我的家乡宁夏过完春节,还有个很重要的习俗,那就是“燎疳”(gān)。离开家乡十多年没有燎疳了,但仍会永远记着家乡每年正月二十三燎疳的热闹场景。

    ②听老人们说,“疳”是一种十分顽固的病毒,只有用烈火烧烤,才能驱除病毒消灾。燎疳也是为了把这一年身上的晦气全都吓跑,可以求得祛病免灾、五谷丰登。

    ③每年到正月二十三这天,我们一群群男娃女娃就早早地背上背篓或拿上绳子上山割干柴,我们争着抢着,生怕自己割得少了,山坡上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热闹而开心。我们把割回来的成捆的蒿草,高高地堆放在大门前面,每家门前都如一座小山一样堆放着,娃娃们会高兴地跑来跑去看,比谁家的柴草多,人们都相信谁家的柴多烧得旺,谁家今年就一定会旺盛顺利。这些美好的心愿,促使人们把燎疳看得如此重要。

    ④在燎疳这天的晚饭就是吃“搅团”,每家都会用燕面或荞面缠一大盘“搅团”放在桌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用辣子醋汁或蒜泥汁蘸上,津津有味地吃着,小娃娃辣得吸溜着嘴,但还是馋得忍不住要蘸上辣子吧唧着小嘴吃得那么香。老人们说,“搅团”会把疳病缠住,不让它再祸害人,也意味着一家人团圆祥和。吃完“搅团”,娃娃们就都急切地昐望太阳公公早点下山,天早点黑,大家就可以热热闹闹地燎疳了。

    ⑤终于等到天稍黑一点,人们燃起门前堆放的柴,火焰闪动着扭着身子熊熊地升腾起来,娃娃们看到第一家的火,都跑着,兴奋地喊着“燎疳了,燎疳了”,一个个跑到火堆前。娃娃们就像脱缰的野马般欢闹跳跃。火越烧越大,火苗升起三四米高,干柴烧得“吧吧”地响,火光在黑夜如展翅的火凤凰在飞翔,照得人们挂满笑容的脸红彤彤的,年龄小的或者像我们这些女娃娃不敢跳,围在火堆边上羡慕地看着胆大的娃娃跳。这些胆大的全铆足了劲儿,争着抢着,像跳远一样撒开腿跑得欢欢地,借助惯性“嗖”地一下像猴子一样一跃而过,他们还会比谁胆大、谁跳得精彩,那种满足和自豪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有时,急不可待的娃娃们会乱了秩序,同时相向而跳,“砰”地下撞在火堆里,尽管会迅速地爬起躲开,但还是会免不了烧焦眉毛、头发,甚至会烧烂衣服,但谁也不会生气,不会在意,反而会相互取笑,仍然兴高采烈地跳着。那一阵阵笑声传遍整个村子,伴随着那一堆堆摆动着身子舞动燃烧的红晃晃的火焰,整个村子在沸腾着,人们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之中,一年之中,也只有这个夜晚,是如此红火,如此喧闹。火渐渐地烧小一些,我们女娃娃才敢怯怯地跳过去,小孩子也会由大人抱着跳。等这家的火堆烧小了,娃娃们都会成群结队地赶去另一家跳跃,那红红火火的火堆吞噬着吵闹的黑夜。每次扬起火花,娃娃们还要大声齐喊:“荞麦花”“燕麦花”“豆子花”……

    ⑥那扬起的火花,在黑夜里盛开着,在空中荡漾着,真的像一朵朵庄稼开的花儿那么艳丽迷人。人们都说,喊的花儿扬起后那种红,就说明今年这种粮食会大丰收,娃娃们也似乎相信喊得好也会带来丰收,于是更会放开嗓门大声地喊叫。那叫声此起彼伏,如山歌一样美妙动听,在村子里回荡着。看着这红红火火的火花儿,人们都相信今年一定是个丰收年。当火花四处落下,留下的火星,娃娃们又会蹦蹦跳跳地用脚踩灭,以防引发火灾。等地上没有一丁点火星时,这时燎疳活动才宣告结束,娃娃们才会带着开心与快乐依依不舍地回家。燎完疳,也意味着年过完了,过年的一切禁忌都解除了,人们再不能闲散了,打工的人又要出门开始找工作了,种地的人也开始忙春耕了。

    ⑦时间匆匆过,自从远嫁他乡,就再也没有经历家乡燎疳。但每次想起,都会蠢蠢欲动,我真的想再猛烈地从大火堆跳过去,那该是多么幸福。

                       (选自《短文学》,有改动)

    1. (1) 民俗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课文《社戏》描绘的是鲁镇的民俗。请阅读全文,仿照示例,将“燎疳”这一民俗活动做一个全面而又简洁的介绍。

      【示例】社戏是鲁镇举行迎神赛会或岁时节庆时演出的戏。每到春赛的那几天,大人们都会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搭一座台,从早到晚都会上演精彩的戏文,比如有蛇精、跳老虎的表演,台下还有卖豆浆的,非常热闹。

    2. (2) 根据示例,为文中的画线句子做旁批。

                  句子

      旁批

      【示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用辣子醋汁或蒜泥汁蘸上,津津有味地吃着,小娃娃辣得吸溜着嘴,但还是馋得忍不住要蘸上辣子吧唧着小嘴吃得那么香。

      旁批:一家人吃“搅团”要“用辣子醋汁或蒜泥汁蘸上”,充满了当地的特色;“津津有味”把家人吃“搅团”时的场面描绘了出来,营造了温馨的氛围;作者通过小娃娃“辣得吸溜着嘴”,但还是“忍不住”要蘸上辣子,“吧唧着小嘴”等动作、心理描写,把孩子天真可爱的特点表现出来,富有画面感,侧面写出了“搅团”的美味。

      有时,急不可待的娃娃们会乱了秩序,同时相向而跳,“砰”地下撞在火堆里,尽管会迅速地爬起躲开,但还是会免不了烧焦眉毛、头发,甚至会烧烂衣服,但谁也不会生气,不会在意,反而会相互取笑,仍然兴高采烈地跳着。

      旁批:

    3. (3) 有人认为作者在写“燎疳”之前,还写了割干柴、吃“搅团”等与主题无关的习俗,可以删去。你赞成这个说法吗?请写出理由。
    4. (4) 《社戏》在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本文也写道:“但每次想起,都会蠢蠢欲动,我真的想再猛烈地从大火堆跳过去,那该是多么幸福。”请你品析两文结尾情感有何异同之处。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