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修身",他主张并践行的做人要做君子、不做小人,是儒家留给后世的珍宝。国人中,即使有人不通文墨,甚至_①_,也乐于被人称为"君子"。而绝不愿意被人看作“小人”。
其实,孔子完整的人生规划是“修身、齐家、洽国、平天下”,但好一辈子下来,“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但自已没有达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_②__。其十余年奔走于一个个政治集团之间,却并无成效。回来一看,亲人的离世使“齐家”也成了一种自嘲。最后他唯一能抓住的,只有“修身"。因此,他真正实践了、可让别人信赖的结论,也只有这一条。"修身"本是他规划的起点,没想到,竟变成了终点。不错,做人,是永恒的起点,也是永恒的终点。因为与人人有关,所以能够代代感应,成为有效遗嘱。
使多数社会成员经常发觉自己与君子的差距然后择善而从以至于产生对高山悬行的向往的做君子、不做小人的主张是一种永不止息的人格动员。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修身”、锻铸人格的过程,而“即时打造、批量生产”的“君子”,肯定_③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