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二下·潮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我国古籍历史悠久,卷帙浩繁,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古圣先贤的深邃智慧。在内容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是重要的方面。“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周易》,本义是指对人进行礼乐教化。西周时期,对人的教化、人自身的修养开始受到重视。后来,孔子称赞周王朝“郁郁乎文哉”,指的就是文明教化成果斐然。春秋时期,人文精神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了强化,人的主体性逐步确立起来,人文精神的内涵也随之越来越丰富。

    在个人对自身方面,人文精神强调修身。我们常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源于《大学》。古人把“修身”作为教化的起点,包含着作为独立个体的人的人格和尊严首先要得到承认和尊重的思想。同时,人文精神还要求修身时把天性和修养结合在一起。修身要求个人高度自律、践行诺言。《论语》中说子路“无宿诺”,意思是子路践行诺言毫不迟疑,答应的事情就会立刻去办。《新序》中记载的“季札挂剑”的故事,也是古人“重然诺”、严于修身的千古佳话。

    在个人对他人方面,人文精神要求包容。古人认为品行宽厚的君子,对他人有一颗包容之心。有一个“子产不毁乡校”的故事。郑国百姓很喜欢在乡校聚集,议论时政。有人劝子产:“干脆把乡校拆了吧?”子产说:“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人们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对此,韩愈很受触动,写下《子产不毁乡校颂》来称赞此事。在人文精神中,既强调个人作为人的主体性,也尊重他人作为人的主体性,所以人文精神也要求彼此尊重个性差异,互相理解和包容,在此基础上和而不同、和睦相处,构建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在个人对人类方面,人文精神提倡大爱。《周易》中有句名言:“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说,君子要像大地一样,德行宽广深厚,化育万物,因此对待他人,要有一种温情的爱意。不仅要爱自己的亲人,还应该爱天下之人。这种对于全人类的大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中国古人追求的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是《礼记》提到的“天下大同”。放在今天可以理解为,在发展、安全、气候等关系人类共同命运的大事上,国与国之间应该携手合作、同舟共济。

    (摘编自冯胜君《做好人文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材料二: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深入挖掘古籍中传承下来的优秀价值理念,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支撑。

    深入挖掘古籍中关于“做人”的价值理念。中华民族自古重视“做人”的教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等价值理念代代相传,蕴藏在众多古籍中,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一是勤学多闻。古籍中提倡勤学多闻的篇段数不胜数,比如《礼记》中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等等。二是谦虚为尚。《尚书》说:“满招损,谦受益”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事,都不能自满。三是刚健为美。《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日出日落,春去秋来,自然的运行是非常刚健、永不停息的,优秀的人也应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四是富贵以义《论语》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认为获取财富、官位等,要通过正当的途径,而不能用投机取巧等不讲道义的伎俩。

                             。中华民族的行事之道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古籍中记录着大量古人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等问题的思考,对于规范当代中国人的行事方式仍然具有重要启发意义。一是顾全大局之道《左传》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人世间的依存关系很多,爱护家庭,爱护社会,爱护国家,就是顾全大局。二是讲信修睦之道。《礼记》说:“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论语》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讲究信用、谋求和睦是中华民族历来恪守的价值理念。三是善始善终之道。《诗经》警示:“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凡事要有良好的开头,也要追求圆满的结局,无不以“善始善终”作为行事的正面价值判断。

                             。儒家所推崇的价值理念不仅包含“修身”“齐家”等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的要求,更蕴含着“治国”“平天下”等国家层面的要求。一方面,倡导“国家至上”的爱国观念。《大学》说:“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既强调把个人人生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又将“治国”视为崇高事业。另一方面,推崇“天下为公”的爱国理念。爱国,就会希望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好,古人对理想社会有自己的设想。《礼记》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一理念与共产主义社会的内涵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研究。

    (摘编自杜泽逊《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滋养》)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春秋时期得到了强化,其内涵也更加丰富。 B . “天下大同”和当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有相通之处,可以为解决全球安全、气候等问题提供借鉴。 C . 在新时代,我们应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D . 古籍中关于做人道理的阐述各有侧重:《礼记》侧重勤学多闻,《尚书》侧重谦虚为尚,《周易》侧重刚健为美,等等。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文精神强调尊重个性差异,任何企图建立单极世界的行为都是有违人文精神的。 B . 古人“天下为公”的理念与共产主义社会的内涵具有契合性,至今仍具有重大的价值。 C . 材料一和材料二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加强古籍研究对于当今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D .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了《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所论证的观点相同。
    3.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在个人对人类方面,人文精神提倡大爱”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B .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C .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墨子·兼爱中》) D .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4. (4) 请结合材料一,对下面这句话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进行简要分析。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5. (5) 请在材料二的横线处填写出能够概括本段内容的句子,要求和材料二第二段的段首句保持句式一致。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