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一下·张掖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村振兴战略是破解我国“三农”问题的金钥匙。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在现代化进程中,是否能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现代化的成败。从世界各国现代化历史看,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乡村衰落,大量农民涌向城市贫民窟,甚至造成有的国家社会动荡。我国应借鉴和吸取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处理城乡关系的经验教训,使城乡实现优势互补、融合发展。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发展历史看,我国依靠农业、农村支持,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当前我国又处于正确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新的历史关口。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为了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来把握和处理城乡关系。

    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两年多的实践来看,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通过践行“两山”理论,推进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加快发展生态农业;通过“互联网+现代农业”,实现电子商务进农村,为乡村振兴插上信息化翅膀;通过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持续改善社会民生;通过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实现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这些实践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乡村振兴战略,关系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在内的乡村全面振兴,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全局性和历史性意义。

    实现乡村振兴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没有现成的经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几十年来不断探索的结果,符合中国的乡村发展规律。从“美丽乡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色小镇建设,再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城乡关系的处理也经历了从城乡兼顾、统筹城乡再到城乡融合的发展历程,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乡村振兴之路,而城乡融合是未来城乡关系发展的根本性出路。

    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农业社会,创造了辉煌的农耕文明,历史积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依靠乡村社会的维系和传承。乡村文化振兴,一方面是解决城乡间文化地位不均等、文化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文化产业发展不充分等问题,弥补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另一方面是将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思想精华“唤醒”和“活化”,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丰富的精神资源。

    (摘编自《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意义》)

    材料二:

    乡村振兴的“五大目标”,指脱贫地区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我们要紧紧围绕这些目标,统筹谋划,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

    一是产业振兴。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和关键。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农民收入才能稳定增长。乡村产业体系越健全,农民增收渠道就越通畅。要整体谋划农业产业体系,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一产强、二产优、三产活,推动农业生产全环节升级,加快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格局,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围绕促进产业振兴,大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唱响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主旋律,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业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拓展,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要坚持将乡村产业放在乡镇和村,把产生的效益、就业、收入留在农村,真正让农业就地增值、农民就近增收。

    二是人才振兴。乡村振兴,人才是基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吸引更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一方面就地培养,培养造就一批扎根农村的“土专家”“田秀才”和农业职业经理人;另一方面筑巢引凤,引导外出农民工、退伍军人、农村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创新,让各类人才、资本等要素在农村广阔天地大展身手。

    三是文化振兴。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把乡村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各领域、全过程。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既要发展产业、壮大经济,更要保护和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振人们的精气神。

    四是生态振兴。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生态振兴重在构建乡村振兴的环境基础,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要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着力推动绿色发展,发挥农村生态资源丰富的优势。围绕促进生态振兴,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五是组织振兴。乡村振兴,组织领导协调是重要保障。要围绕促进组织振兴,不断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乡村是我们党执政大厦的地基。推进乡村组织振兴,要坚定不移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健全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努力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厚植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要强化乡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

    (摘编自《统筹“五大目标”推进乡村振兴》)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我们国家现代化的成败取决于是否能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 B . 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来把握和处理城乡关系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的。 C .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几十年来不断探索的结果,对城乡关系的处理也经历了从城乡兼顾、城乡融合再到统筹城乡的发展历程。 D .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吸引更多人才参与其中。当前,就地培养一批扎根农村的“土专家”等人才比引进外来人才更加重要。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我国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依靠的是农业、农村的支持;我国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也离不开广大农民的贡献。 B . 推进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实现电子商务进农村、壮大乡村集体经济等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些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C .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和关键。要坚持将乡村产业放在乡镇和村,把产生的效益、就业和收入留在农村,真正让农民就近增收。 D .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是生态资源丰富,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
    3. (3) 下列选项中,不能直接体现乡村振兴“五大目标”内容的一项是()
      A . 某地推动农业生产升级,形成了从田间到餐桌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格局。 B . 某地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改善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C . 某地乡村重视教育,成立了教育基金,奖励考入重点大学的学子及其家庭。 D . 某地健全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强化乡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
    4. (4) 两则材料都谈论了乡村振兴,但阐述的侧重点不同。请简要说明。
    5. (5)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为什么要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如何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