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三下·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共同富裕是几千年来我国广大民众的根本诉求,是治国理政思想理念的重要元素。

    在对天地万物的观察中, 先民们认为“天地之大德曰生”“天无私覆, 地无私载, 日月无私照”, 即天地最大的美德是孕育出生命并无私承载和维持生命的延续,他们对天地日月进行的思考, 成为 了共同富裕的理念的滥觞。他们主张,人类要学习天地日月无私养民的优良品格, 效法自然,公平惠 及, 万类不遗。从《易经》的“裒多益寡,称物平施”“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 到《礼记》“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从老子“损有余而补不足”到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 共同富裕的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有着不同的表述方式。

    共同富裕自古以来就是治国理政思想理念的重要元素之一。孔子至卫国,见人口繁庶,即表达出 安置百姓应先加以“富之”再施以“教之”的见解。他所期求的富民之策, 不仅意在“博施于民而能 济众”,还需依势顺导,“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强调“制民之产”的重要性,将“养生丧死无憾” 视作王道开端。在与滕文公的对话中,孟子清晰地提出“民之为道也,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 恒心”,产业代表人民富裕,是政治稳固、国家安定的基础。《管子》一书集中吸收先秦各学派思想, 在《治国》《牧民》诸篇提出“治国之道, 必先富民”“仓廪实则知礼节, 衣食足则知荣辱”,这表明 共同富裕的观点已突破儒家学术范围,上升为整个知识界的思想共识。

    物质和精神同步发展,才是共同富裕,才是古代传统社会真正的“治人”标准,这种以保养生民、 促进民生、藏富于民的共同富裕思想,在我国绵延传承几千年,构成中华 5000 多年文明历史的重要 内容之一, 对历朝君主和广大民众产生深远影响。

    (摘编自《人民日报》高翔《如何理解共同富裕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的夙愿》)

    材料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明,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这其中,除了完善初次分配、再 分配的相关制度,也要充分发挥三次分配的作用, 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 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在我国,三次分配所指向的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早已有之,多元的社会力量 也一直都在我国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我国的社会土壤中,家庭是进行道德实践的首要场所。这种道德实践融于家庭生活,体现在赡 养老人、抚育子女等过程里。在“推己及人”的机制下, 个人将自己与亲人的感通和理解的方式用于感通与理解他人,形成从个人到公共的连贯的道德实践。可见,家庭的纽带作用能否发挥是社会成员 能否基于“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而自发分配的源头,因而是三次分配能否形成可持续运转的基石。

    在具体的实践中,社区不仅指代社会成员居住的小区,还包含所在的工作机构、服务提供场所、 兴趣爱好社团、网络虚拟社群等。在社区中,个人经由某个维度上的相似性而拥有共同的经历,并由 此将从家而生的、具有特殊体验的道德观念拓展开来, 在与其他人的互动交往中建立道德共识。因 此, 要激发社区的内生力量, 建立生活、工作、兴趣等多维度的互助网络,为三次分配提供信任支撑 和组织基础;与此同时,要对接社区内外的资源,促使外界的多方力量参与到社区内的三次分配中。

    (摘编自罗婧《三次分配增进民生福祉, 全民参与迈向共同富裕》)

    材料三: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数字时代, 数字技术在给生产生活方式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 也对过去的劳 动组织关系带来了冲击,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借助于数字化平台和先进的算法, 劳动市场的原有供需 模式被深度重塑。对于目前在城市较为普遍的零工经济、共享经济和自雇就业等“非标准劳动关系” 的新业态、新产业和新模式,现有的劳动者权益保护机制并没有很快地适应和兼容。

    数字技术出现后对现有劳动就业体系的冲击,一方面导致了部分群体的收入受损甚至是失业现 象, 另一方面, 通过数字垄断, 数字企业很容易获得市场垄断地位, 在“赢者通吃”格局下, 很容易 加剧社会收入差距中的贫富分化。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这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就业领域新业态、新 模式对现有劳动者保障体系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措施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必然会对就 业市场带来冲击, 这需要我们高度关注数字变革时代下的劳动力供需发展动向, 从构建更具灵活和 普惠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入手, 不断修正和完善与数字时代劳动力市场相匹配的政策支撑体系, 从而 逐步构建一个涵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再就业培训的全生命周期教育体系,在增加数字 底层技术研发能力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弥补“数字鸿沟”对就业体系的冲击。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网《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古代朴素的共同富裕观念源自我国古人对“天地之道”的探求。 B . 为了表明共同富裕的观点已经突破了儒家的学术范围,作者列举孔子、孟子的思想主张以及 《管子》的治国之道加以证明。 C . 古代传统社会的“治人”标准是要物质和精神共同发展,做到共同富裕。 D . 为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共同富裕,在分配制度上,既要完善初次分配、再分配的相关制度, 也要充分发挥三次分配的作用。
    2. (2) 根据材料内容,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为促进共同富裕的慈善公益事业在我国早已有之,多元的社会力量也曾经在我国的分配制 度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B . 如果能够发挥家庭纽带的作用,社会成员就能“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而自发分配。 C . 被重新塑造的劳动市场供需模式是数字技术对以往劳动组织关系带来冲击的突出表现。 D . 重视就业领域新业态、新模式对现有劳动者保障体系的影响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质 要求。
    3. (3) 下列选项, 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商君书》曰:民贫则力富, 力富则淫,淫则有虱。 B . 荀子明确表示,“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 C . 汉代董仲舒、王符曰:“先饮食而后教诲, 谓治人也”“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 D . 春秋时期有子提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主张“养万民”“生百物”。
    4. (4) 差序格局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一个概念,在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依然具有积极意义。请结合材 料二加以分析。
    5. (5)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如何做到共同富裕? 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