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端午节

    振  鹏

    “明天不准停工。”

    这是端午节的前一天。在下午将要放工的时候,C厂一间机器隆隆的屋子外面,庄严的写字间的对面墙上——叫工人发抖的布告处,张贴了这样一张新的布告。

    拿着血汗去兑换工银的工人,经过长时间劳作之后,面色都呈现银灰如死的惨容,凝滞无光的双目更是冷涩不堪。他们疲乏不支的躯体,一个个都被棉花灰裹着,远看去就好像都穿了白花飞絮的花衣。悲鸣的汽笛第三次拉放之后,这些流血冒汗的动物(从他们的生活状况上想,根本就不能说是“人”)都陆续从花絮飞舞,浊气蒸发的车间(工人工作的地方)里面没精打采,很狼狈地走出。出了车间,首先呈现在他们眼前的,就是厂主新贴的赫赫布告,在“不准停工”的字样之前,放工的伴侣们都不知不觉地呆立着。一些教育权在先天就被褫夺了的工人,张望了一会儿,不觉就一致发出了“又是什么”的疑问。少数略微认得几个字的看后,即垂头丧气地发出了微微的叹息,从幽怨不平的叹息声中,可以听出“明天——不准停——工”的断句。探看亲友、打牌、休息的幻想和计划,都在这“明天——不准停——工”的断续声中化为轻烟——缥缈而不可触摸了。这些被榨取了血汗的工人,现在心坎里都起了异样的感触。他们失望而又沉默地经过管门的挨次严厉的搜索之后,各自回到自己的暗淡而又简陋,且不经风雨的贫民窟里去了。

    “隆隆……”“隆……隆……隆……”常动不息的机器,仍旧不断地旋转着。

    “鸣——”早晨第一次的汽笛响了,提了饭篮,拿了衣包,一个个工人依然照例陆续走进那数千劳动者的总压榨机关内去拼滴血汗。

    花絮依旧飞舞着。浊气依旧蒸发着,机器依旧转动着……这正是“不准停”的“明天”——旧历端午节。又是汽笛一声,上午十二时放工的信号悲鸣了。

    车间里的机器。不停地转动。花絮不停地飞舞,工人们在车轮转动花絮飞舞中,各自拿了饭篮,在机器旁的气管中吸取那黄色的带有强性锈质的蒸汽水,将饭泡热,用他们的午餐。花絮不时地落入碗内,随之就进了他们的口腔;纱头不时地断脱,饭碗便时常离开手而去从事工作。——这是每日的经常情形;不过在今天,各车间里都似乎表现出一种异样的哀怨、悲愤,沉闷、凄惨……的情景来。

    沉默着……只有机器转动声……

    一张字数较多的公告,又出现在黑色的魔鬼似的牌子上了:

    “王阿三、张小毛、李定国、胡小妹、余国香、朱长富、卫炳生、刘阿桂、张翠芝等九人,不服命令,擅自停工,着即开除,以警将来,此布。”

    第三次汽笛呜咽了,工人们机械似的又走出车间,拥挤到黑牌子旁边张望。

    只有“唉……唉……”“王阿三、张小毛……开除了”“开除了九个”的低微叹息声,在死的沉默中颤动着……

    一切依然继续着——飞絮的白花,出门时严密的搜索,疲乏躯体的挣扎……

    (原载于1926年6月《中国青年》,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厂主新贴的赫赫布告”中的“赫赫”写出了布告的显眼,布告一下子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令人惊讶。 B . “一些教育权在先天就被褫夺了的工人”中的“褫夺”表明工人的受教育权已被贫困的生活强力剥夺了,也暗示作者能接受教育的幸运。 C . “缥缈而不可触摸了”中的“缥缈”“不可触摸”表明端午节放假的想法已经被彻底打碎了。 D . “拥挤到黑牌子旁边张望”中的“黑牌子”代指布告,表明其常给人带来坏消息,不是节假日加班,就是开除工人。
    2. (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汽笛声显示时间的推移,渲染环境气氛,表现工人们像牲畜般的悲惨生活。 B . 文章通过写工人们从早到晚不停地工作,吃的是落满花絮的用蒸汽水泡热的饭,出门时还要被当作贼似的搜身,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无奈。 C . 文章以“一切依然继续着——飞絮的白花,出门时严密的搜索,疲乏躯体的挣扎……”结尾,照应前文对工人们的生活的描写,表现了工人们被压迫之深。 D . 文章描写了纺织工人端午节前一天下午和端午节这天的主要生活、劳动过程,展现了旧中国纺织工人凄凉惨淡的生活境况。
    3. (3) 《端午节》和《包身工》同属于报告文学,这两篇文章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请分别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