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①口袋公园也称袖珍公园,最早由美国风景园林师罗伯特·泽恩于1963年5月纽约公园协会组织的展览会上提出,指规模很小的城市开放空间,常呈斑块状散落或隐藏在城市结构中,为当地居民服务。城市中的各种小型绿地、小公园、街心花园、社区小型运动场所等都是身边常见的口袋公园。作为城市公园的良好补充,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口袋公园”,不仅盘活了碎地块、闲置地,增加了城市的“绿度”,也拓展了居民的公共活动空间。建设好、管理好、维护好“口袋公园”,对于完善城市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二:
②记者考察了市内部分“口袋公园”,发现有口袋公园郁郁葱葱的灌木丛中藏着烟头、包装袋、饮料瓶,堆满被淘汰的桌椅、组合柜、沙发,植被因虫害、水土不服而枯萎,照明不足致使居民没办法晚上活动……这些现象,说明个别“口袋公园”依然存在卫生环境差、绿化管护不到位等问题难题。甚至有的地方只规划了用地,却没有座椅、公厕等配套设施,“只能看、没法用”,既浪费又让人尴尬。
③“口袋公园”考验着一个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品质,建好更要管好、维护好。比如,建立完善管护制度,加强日常巡查管理;探索推行口袋公园园长制、志愿服务等管理模式,责任到人。此外,还要注重开展持续的宣传教育,让居民主动去珍爱城市留白空间,杜绝不文明行为。
材料三
④公园是缓解繁忙拥挤的都市生活对人造成不良影响的重要场所。这种缓解作用是通过将原始、自然的环境引入城市,提供人与自然亲近的机会,从而成为人们逃离现代都市喧嚣、释放压力、缓解精神紧张、实现精神康复和体力再生的地方。而口袋公园,正是基于解决高密度城市中心区人们对休憩环境的需求而产生的。
⑤北京王府井街道口袋公园,设计师采用“墙上痕”、“树下荫”的北京寻常的细部,在建筑实践中复辟关于旧城的记忆。这种立足文化的主题设计为口袋公园的设计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成为当前“口袋公园”设计的风尚。该公园将北京传统建筑中的砖墙作为图像提取的对象,翻转砖墙的构造、得到砖缝的负形,借此复原存留在北京人脑海中的,儿时对古老砖墙在阳光照射下的明暗、光影变化的印象。“墙上痕”提示出的情景,是对消失的胡同与四合院的留恋,并兼顾了当代性的观念表达。
材料四
⑥口袋公园中不同的活动需要不同性质的空间承载。由于活动性质的不同,这些功能空间应相对独立,同时又相互联系。这些不同功能空间之间的界定就是功能分区。为了避免各种活动相互的交叉干扰,在口袋公园的规划设计中应因地制宜,根据各项活动和内容的不同,设定不同的功能区,比如入口区、安静游览区、文化娱乐区、儿童活动区、绿化区等。各区域划分应该遵循舒适原则、便捷原则和主次原则。比如安静游览区应该设计在远离人群的区域,绿植以乔木和灌木间种,有助于形成舒适的空间。儿童活动区要注意场地可达性,一般靠近居住区域。布局灵活多变,设置沙坑、画板等儿童游乐设施,满足儿童游戏活动的需要。文化休闲区很多时候是口袋公园的核心片区,其建筑、园艺是口袋公园的主体,大多数规划在公园的中心区域,是游览者主要活动场所。
(综合《姑苏晚报》、《国家林业行业标准》《北京晚报》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