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三下·赣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周郢的《泰山编年通史》以史带论,开创性地提出“泰山五山说”。

    泰山是座政治山。泰山封禅成为泰山政治山的重要契机。封禅之说“产生于齐地”。秦始皇在泰山进行了第一次有史可查的封禅活动,正式开启了泰山国家祭祀的历史进程。从秦始皇至宋真宗,有六位皇帝先后十余次到泰山封禅。明清之后的皇帝不再举行封禅,而将“在泰山封禅”的祭礼改为“向泰山致祭”。尽管封禅与致祭是两种形式不同的祭祀活动,但作为由皇帝亲自参与或作出安排的国家祭礼,二者的核心理念一脉相承。

    泰山是座宗教山。泰山是儒道佛三教共存的名山。泰山信仰源起于上古先民的山岳崇拜至战国秦汉时期,方仙道将泰山神仙化,泰山逐渐被纳入道教洞天体系。各大道教支派随之在泰山弘道传法。道教在泰山封禅及碧霞元君信仰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道教宫观也因道教影响的扩大在泰山占据了主要位置。儒、佛教在泰山也有不同的影响。

    泰山是座文化山。泰山有诗文,有书法,有绘画,有音乐,有学术。《诗经》中的“泰山岩岩,鲁邦所瞻”是最早吟咏泰山的诗句。杜甫、李白、苏轼、辛弃疾、元好问、张岱、姚鼐等均有诗文写泰山。泰山上现有刻石与碑碣共2516处,其中秦泰山刻石、经石峪摩崖刻经、张迁碑均为中国书法的传世经典。泰山还有岱庙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和被称为“海内外第一名塑”的灵岩寺宋塑罗汉像。《梁父吟》《高山流水》《广陵散》琴曲亦与泰山颇有渊源。“能使鲁人皆好学”的宋初三先生创立“泰山学派”,开宋明理学之先声。文化的鼎盛进一步光大了泰山的社会影响。

    泰山是座民俗山。泰山是帝王之山、僧道之山、诗人之山,但从更为长久的时段看,泰山的真正塑造者是更为基本的普罗大众。碧霞元君信仰的兴起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泰山更是座精神山。数千年的人文积淀,已经使泰山成为一种符号、一种标志、一种象征,甚至是一种概念。泰山所承载的哲学精神、人文思想、价值理念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在哲学意义上,泰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绝佳的形象化载体。在泰山,自然之“天”与社会之“人”实现了从宏观到微观的有机融合。在思想意义上,泰山以其厚、直、正、道实的形象气质特征,契合于儒家仁、义、礼、智、信的精神内涵。

    “泰山五山说”以扎实的考据,清晰的义理,严谨的表述,构建了内涵丰富、外延清晰的泰山历史文化结构体系。在周郢看来,这个体系是一个纵横结合的复式架构:在横向思想内容上,以政治山、宗教山、文化山、民俗山、精神山为分疏;同时在纵向时间承递上,“五山”的形成又分别与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民国之后总体对应。纵横两个方向的论证分析,有交叉,有契合,可共济,可互连。“泰山五山说”深刻揭示了泰山地位及其形成的内在机理:政治山是关键,是主导;宗教山是根源,是缘起;文化山是光弘,是彰显;民俗山是众意,是基础;精神山是核心,是引领。泰山“五山”,相辅相成,五位一体,合力表达了泰山,成就了泰山!

    摘编自鹿锋《为什么是泰山——读周郢〈泰山编年通史〉》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封禅与致祭两种祭礼,有政治色彩,是国家重要的祭礼,二者的核心理念一脉相承。 B . 泰山信仰源起于上古先民的山岳崇拜,后来泰山被神仙化,逐渐被纳入道教洞天体系。 C . 泰山的刻石与碑碣价值高,包括张迁碑共有二千五百多处,均为中国书法传世经典 D . 泰山是民俗山,体现众意;碧霞元君信仰的兴起证明泰山真正塑造者更是普罗大众。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用“以史带论”来评述《泰山编年通史》一书,然后提出周郢的学术观点。 B . 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介绍“五山”的具体内涵,“五山”中“文化山”最重要。 C . 文章叙写泰山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山,主要从哲学意义和思想意义两个层面来概述。 D . 文章用例证与引证法来写泰山五山内涵,写泰山历史文化结构体系主要采用说理论证。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代帝王举行泰山封禅仪式和致祭礼式,有一定目的,秦始皇是泰山封禅第一人,宋代之后的皇帝却更偏信致祭。 B . 泰山对世人的影响深远,这种影响有政治层面、文化层面、宗教层面、民俗与精神等层面,其影响是互相渗透的。 C . 泰山文化积淀深厚,有诗文,如杜甫诗《望岳》,有音乐,如伯牙在此山弹奏的《高山流水》,还有书法、绘画等。 D . “泰山五山说”,既有扎实的考据,又有清晰的义理和严谨的表述,体现了一位学术研究者敢于质疑的治学态度。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