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二下·广西月考) 文言文阅读

    知伯帅赵、韩、魏而伐范、中行氏,灭之。休数年,使人请地于韩。韩康子欲勿与,段规谏曰:“不可。夫知伯之为人也,好利而鸷愎,来请地不与,必加兵于韩矣。君其与之。与之,彼狃(贪),又将请地于他国,他国不听,必乡之以兵;然则韩可以免于患难,而待事之变。”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一于知伯。知伯说,又使人请地于魏,魏宣子欲勿与。赵葭谏曰:“不如与之。”宣子曰:“诺。”使人致万家之邑一于知伯。知伯说,又使人之赵,请蔡、皋狼之地,赵襄子弗与。知伯因结韩、魏,将以伐赵。

    三国之兵乘晋阳城,遂战。三月不能拔,因舒军而围之,决晋水而灌之。围晋阳三年,城中巢居而处,悬釜而炊,财食将尽,士卒病赢。襄子谓张孟谈曰:“粮食匮,城力尽,士大夫病,吾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如?”张孟谈曰:“臣闻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则无为贵知士也。君释此计,勿复也。臣请见韩、魏之君。”襄子曰:“诺。”

    张孟谈于是阴见韩、魏之君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知伯帅二国之君伐赵,赵将亡矣,亡则二君为之次矣。”二君曰:“我知其然。夫知伯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未遂而知,则其祸必至,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谋出二君之口,入臣之耳,人莫之知也。”二君即与张孟谈阴约三军,与之期日,夜,遣入晋阳。张孟谈以报襄子,襄子再拜之。

    张孟谈因朝知伯而出,遇知过辕门之外。知过入见知伯曰:“二主殆将有变。”知伯曰:“不然。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知过见君不用也,遂去不见。

    襄子使张孟谈见韩、魏之君曰:“夜期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知伯军。”知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知伯军而禽知伯

    (选自《战国策·赵策》,有删改)

    【注】春秋后期,晋国内乱,主要有六家卿族,分别是知氏、韩氏、赵氏、魏氏、范氏和中行氏。他们拥有自己的领土和军队,经常相互攻打,其中知氏实力最强。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 B . 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 C . 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 D . 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因使人致万家之邑—于知伯”与“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苏武传》)两句中的“因”字含义相同。 B . “勿复言也”与“体无咎言”(《诗经·卫风·氓》)两句中的“言”字含义不同。 C . “二君即与张孟谈阴约三军”与“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苏武传》)两句中的“阴”含义不同。 D . “知过见君之不用也”与“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五代史伶官传序》)两句中的“之”用法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知伯贪得无厌,他向韩国、魏国、赵国索要土地,韩国、魏国忌惮知伯的为人,都给了他土地,唯独赵国没给。 B . 三国之兵围攻赵国的晋阳城,守城几年后,晋阳城内物乏人疲,赵襄子想要献城投降,张孟谈不同意他这样做。 C . 张孟谈见到韩国和魏国的国君后,不仅向其分析利害关系,晓之以理,还向其保证只要三军联手就可打败知伯军。 D . 知伯顺利向韩、魏索要了土地,盲目自信,不能明察形势,且不接受别人的意见,是知伯最终兵败的重要原因。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闻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则无为贵知士也。

      ②知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知伯军而禽知伯。

    5. (5) 韩庚子、魏宣子二君,和知伯相比,最大的优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