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3八下·丰顺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诗词风俗话守岁

    许圣义

        ①守岁是除夕节的第一个内容,也是我国人民的一个优良传统。男女老少团聚在一起,说古论今,谈笑风生。“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描写的就是这种除夕生活情景。人们守岁通宵不眠,直到“银烛木铺窗送曙”。

        ②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空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中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样如意。这种习俗后来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③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朝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霹雳吧啦”的爆竹声创造喜庆热闹的气氛,除旧迎新,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④守岁诗词亲情浓。唐朝诗人笔下俯拾皆是:诗圣杜甫《杜位宅守岁》云:“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顷花。”乐府诗人白居易《客中岁》有:“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沾巾。“田园诗人孟浩然也有“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延”的诗句,可见唐朝“守岁”之风已十分盛行。到宋朝守岁之风有增无减,遍于城乡,场面隆重而热闹。苏东坡笔下的“欲知垂岁尽,有如赴整蛇,儿童强不眠,相守夜喧哗。”写尽了除夕的亲情乡情,宋朝守岁情景可见一斑了。

        ⑤守岁的真正意义还在于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古人席振起在《守岁》一诗中写道:“相遨守岁阿我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句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诗人在守岁之时回想到自己已经 36 岁了,因为过去把光阴白白浪费了,他越发珍视这一年之尾的除夕时刻,的确也是这样,守岁的“守”字,既有对逝去的旧岁怀有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考有希望之意。除夕之夜,围绕通红的男女笑谈,真是畅叙往事、展望未来、总结经验、教育儿童的极好机会。在感情上把老年与青年触合在一起,在时间上将回忆与展望交织起来,在精神上给人们增添新的信心和力量,这大约就是守岁的乐趣是吧!

    (选自《文史春秋》有删改)

    1. (1) 下列关于“守岁”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守岁为我国重要的年俗活动,指在除夕夜男女老少团聚一起,通宵不眠,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 B . 守岁之俗渊源久远,始于西晋,后来逐渐盛行,直至今天,我们还习惯于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C . 守岁在古时含义丰富。年长者守岁,有珍爱光阴之意。而年轻人守岁,有为父母延长寿命之意。 D . 守岁的乐趣在于把老年和青年融合在一起,将回忆与展望交织起来,给予人们新的信心和力量。
    2. (2) 下列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题目点明文章的说明对象——守岁,也点明了我们将通过诗词这一载体去了解守岁风俗。 B . 本文第③段中加点的词语“一般”,表示的是在通常情况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 . 本文第④段划线句运用举例子和引资料的说明方法,说明守岁的诗词中蕴含浓重的亲情。 D . 本文是按时间顺序介绍守岁,以朝代为序分成若干段落,逐段说明守岁风俗的古今差异。
    3. (3)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 . 因为在除夕夜通宵守岁,能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所以要保留好守岁这一优良传统。 B . 新的一年到来之际,我国民间有着燃放爆竹的习俗,这一习俗文化将会一直传承下去。 C . 在中国,从唐朝到宋朝,守岁之风更加盛行,传于城市乡野,守岁的场面隆重而热闹。 D . 守岁的“守”字,是要对已逝去的旧年怀有留恋之情它的意义在于总结过去,把握现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