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三下·长春模拟)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仅仅凭历史学家在研究工作中离不开时间这一事实,还不足以断言历史学就是时间的科 学。只有当我们认识到,不论在历史学者身上,还是在历史研究的对象、方法和手段上,时 间在历史研究过程中无处不在的时候,历史学才真正称得上是时间的科学。

    社会中的任何存在都是历史性的存在,这为历史研究规定了时间界限。历史学研究人类文明的演变,文明有起源,仅就此而言,历史必然有一个时间上的开端。同时,自有人类以 来,世界上有无数的文明起起落落,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列举了21个具有文明发展过程的社会,而在他那个时代,已知的原始社会的数量已经超过了650个。因此,凡历史性的存在,都有一个时间的终点。不论是文明,还是更加具体的历史事件和进程,在时间上都有 开端和终结,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就意味着时间。所以,历史年代学就成为历史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辅助学科,它的作用就是把历史事件根据一定的时间顺序排列起来。目前流行的公元纪年方法,是在中世纪到近代初期逐渐地创立、完善和推广的。有了这样一种方法,历史上所发生的事件都可以井井有条地被安放在这条可以向前和向后无限伸展的时间之线上。而且,世界上不同地方在其曾经使用过的各种纪年法上的历史事件,都可以转换到这一线性的 时序中。

    这种以数字标记的线性时间.,看起来客观、中性,其实不然。虽然每个以数字表现出来的年代,原本并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当历史学家在这些年代上开始编排历史事件的时候,这些年代就被赋予一定的意义。例如,476年,是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年,这在西方的历史上 具有特殊的意义;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这一年被认为对近代历史发展有深远意义。这种被赋予了重要意义的年代,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几乎到处存在。历史学家对历史事件的 选择和倾向性,使一些数字化的时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历史时间承载着意义这一事实说明,历史学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给历史时间确定性质,历史上的年代标记、时代和时期的划 分,是历史学家有意识的活动所引起的结果。

    (摘自俞金尧《历史学:时间的科学》)

    材料二:

    在欧洲,有人曾提出这样的问题:中国历史学家的时间是否不是连续时间,而是“分段. 时间.”?

    这可能是一种偏见。的确,单纯的纪年法,比如奥林匹克纪年或者公元纪年,都没有在中国自发产生。中国以朝代和统治纪年,自公元前140年左右以来朝代中又有年号。但中国的历史学家又想出了一套关于王朝合法性的融贯的“单轨.”理论.,努力把同时代的小王朝、王国和蛮族的纪年法与所采用的主要时间标度关联起来。年代学领域的天文学家刘義叟在他的《刘氏辑历》中确认了干支周期、闰月、冬至夏至等,体现了其“长术”(调和长期数据 之术)的成果。

    此外,中国的历史编纂绝不限于朝代史的框架,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形式的“通史”发展起来,以处理包括若干个朝代兴亡在内的长时间历史。司马迁本人为通史的写作树立了典范,因为他的《史记》从远古一直讲到公元前100年左右的西汉时代,但他并没有提出很多理论来讨论历史学家的工作。从唐代刘知几的《史通》开始,历史哲学才得到了精彩 的研究。《史通》是世界上第一部讨论历史编纂方法的著作,很值得与八个半世纪以后的欧洲史学先驱博丹和拉波普利尼埃尔的著作相比较。刘知几的儿子刘秩与另一位唐代学者杜佑 发明了一种全面的新型制度通史,刘秩作了《政典》,杜佑作了著名的《通典》。但直到1322年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出版,这种类型的著作才达到高峰。

    司马光于1084年主持完成了中国最伟大的通史著作——《资治通鉴》,由此书又产生了另一种体裁,即“纪事本末”。1190年左右,袁枢考虑到《资治通鉴》材料过于庞杂,遂选出239个论题,在其《通鉴纪事本末》中分别论述,这又给接下来几个世纪创造了一整 套历史体裁。这样中国人便克服了时间的“分段化”。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司马光巨著的标题——“资治”。历史服务于一项重要的道德目的,即“资治”,指导行政工作,抑恶扬善。这便是中国历史编纂基本的“褒贬.”理论.,它是人类精神的一种崇高努力,尽管会使一些西方现代历史学家感到不快。由这导致的任何看似悖谬的东西,都可以通过深藏于一代代中国历史作家心中的一种深刻信念将其化解,那便是社会的显露和发展过程的一种内在逻辑,一种内在的道,因此“仁心”(善心、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终究会得到社会的善果,而不仁之心则会导致无法挽回的罪恶。人们感到这种归 纳有非常充分的经验依据。于是,历史是道的显现。怎么会有人以为中国人的时间意识不如欧洲人呢?我们甚至可以说,是欧洲人的时间意识不如中国人,因为道在历史中的化现是一 个不断更新的连续过程。

    (摘自英国李约瑟《时间、年代学和中国的历史编纂》)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历史年代学以历史时间为研究对象,可帮助历史研究者用时间线排序不同时空的历史事 件。 B . 1492年以数字来标记,本身是客观、中性的,但因与哥伦布到达美洲关联而具有历史意 义。 C . 材料二中认为《史通》可以与欧洲史学家的著作相比较,这样让西方读者更容易理解。 D . 中国没有自发产生单纯的纪年法,缘于古代以朝代和统治纪年能够融贯王朝的合法性。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史记》以创作实践树立写作典范,《文献通考》达到制度通史写作的高峰,这都说明一 些中国史学家极具时间意识。 B . 从汤因比这一例子可以推断出,世界上曾经有过许多的文明或社会,但大多数都已经走 向时间的终点,成为历史。 C . 如果我们没能认识到时间在历史学中已充分渗透、在历史研究过程中无处不在这一事实, 历史学就不是时间的科学。 D . 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中心,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体现了连续时间,能让人清晰了解 具体历史事件的开端和终点。
    3. (3) 依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举例与相关概念,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概念

      举例

      A

      线性时间

      梁启超主张中国历史应以孔子纪年,将孔子生年作为纪年的开 始,以此确立时间之线,方便考古。

      B

      分段时间

      深知年号繁多的弊端,朱元璋登基后规定,从他以后的皇帝只 能制定一个年号,并且以此作为祖训。

      C

      “单轨”理论

      《汉书》中用汉武帝元朔二年与匈奴的纪年时间进行关联,《新 唐书》中用唐朝年号纪年为沙陀国作列传。

      D

      “褒贬”理论

      孔子修改了鲁国史书中不合微言大义的部分,删除了无关治道 人伦的内容,最后编定了《春秋》。

      A . A B . B C . C D . D
    4. (4) 材料二对西方学者的偏见进行了反驳,请简要说明文章是如何逐步展开反驳的。
    5. (5) 下面这段改编歌词串联各个朝代,如同一部微型中国通史。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其体现出的历史时间的特点。

      周朝太长,一分成了双;春秋在竹简上,战国忙打仗。

      秦灭六国,长城曾辉煌;因为那暴政,二世而亡。

      汉在远方,西元前后伤;随风飘散,新的模样。

      三国残,两晋殇,胡人模样已泛黄……

                             北风乱,夜未央,二十五史剪不断……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