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三下·池州模拟) 现代文阅读 I

    材料一:

    中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时间相对较晚,据现有汉学书目统计,中国典籍译本绝大多数是 由西方汉学家或独立、或在中国合作者帮助下完成的。传教士以降的西方译者为中国典籍的异域 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以往的西方译者翻译中国文化典籍时,大多采取迎合译语读者的 翻译策略,翻译过程中曲解、误译中国文化之处比比皆是。此外,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 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使得绝大多数外国学习者难以在较短 的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然而,典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 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让西方了解真正的中国。我们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 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从典籍翻译大家身上汲取翻译的智慧,获取前行的指导和力 量。在这方面,对杨宪益、戴乃迭(英国籍)合译的与英国人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译本的比 较,是一个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课题。这两个译本于 20 世纪 70 年代出版,三位译者皆 因此获得巨大声誉, 也同时掀起了翻译界此后对两种译本经久不息的对比研究热潮。在这过程中, 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典籍的外译事实,客观分析两种译本的优长与不足,将中国的本土经验和理 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结合,取其精华,让中国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在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中获得 升华,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能力。

    (摘编自辛红娟《中国典籍“谁来译”》)

    材料二:

         翻译思想是决定译者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主因,只有通过其翻译思想,读者才能理解其翻 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策略,也才能对这些策略所产生的译文进行更客观的评价。从霍克思的译 本中可见, 他对原文采取了大多时候“忠实不渝”、间或背信弃“意”的态度。为证此言, 举个背 信弃“意”的例子。《红楼梦》第一回中, 曹雪芹用了一个较长的段落交代自己的写作目的, 并说 明选用“甄士隐”和“贾雨村”作为人物姓名的缘由,为读者理解整部小说进行铺垫。霍克思在 其译本中大胆地省却了这段文字的翻译,直接从“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译起。霍克思的省译,显然不是漏译或者不能译,最有可能的原因,是霍克思对其译本艺术性的考量。为了 实现译本与原著在艺术性方面的等值或者说最大程度的接近,霍克思将“忠实”的对象定位于篇 章层面。杨宪益的翻译可以称之为“临摹式翻译”。“临摹”是初学书画之法,就是照着一幅书法 或者绘画描其形而逮其神,最终达到与原作的惟妙惟肖。临摹者往往会将忠实原作视为自己对艺 术的全部追求,杨宪益翻译的《红楼梦》正是这样一件艺术性高超的临摹作品。

    (摘编自党争胜《霍克思与杨宪益的翻译思想刍议》)

    材料三:

    从当下国际学界关于两百年《红楼梦》翻译史及诸种译本的研究来看,大多数学者对杨译本 和霍译本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学界就这两种译本的翻译技术性问题有着相当细致的讨论。然而我 所感兴趣的不是翻译的技术性问题,而是这两位译家及两种译本的语言修辞、文化身份、翻译立 场与翻译策略的差异性等问题。杨宪益译本的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更注重推动英语贴着汉语文化 观念的地面行走,所以杨译本不可遏制地透露出把中国文化传统及其风俗观念直输给西方读者的 翻译立场,这也是杨译本失去西方英语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同于杨译本,霍译本的翻译立场 与翻译策略超越了汉语《红楼梦》的字面意义,而旨在探求汉英双语背后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 相互理解与解释的适应性。他使用西方本土读者谙熟且可以接受的地道的英语及其文化、风俗等 观念, 以此来创造性、补充性与生成性地重构《石头记》,从而完成了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的转 换生成。

    (摘编自杨乃乔《<红楼梦>与 The Story of the Stone ——谈异质文化观念的不可通约性及其翻译的创造性》)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 )
      A . B . C . D .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中国翻译界应该增加典籍翻译的数量, 改变我国典籍主要由国外学者翻译的局面, 这样才 能增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能力。 B . 现有汉学书目的统计表明中国学者作为典籍翻译主体的比例并不高, 这与我国学者进入典 籍英译领域的时间相对较晚有关。 C . 学界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的关注点主要在翻译的技术性层面上, 而杨乃乔关注的主要是两位 译家及两种译本的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的差异性等问题。 D . 三则材料都以《红楼梦》的杨译本和霍译本为例来谈典籍翻译问题, 但内容侧重点有所不同。
    3.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材料一提纲挈领,从总体述说中国典籍“谁来译”的问题,材料二和材料三则分而论之,

      三则材料在内容上层层递进。

      B . 材料一具体分析了杨译本和霍译本的长处和不足, 指出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 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 C . 材料二使用“临摹”的概念, 意在强调杨译本对于《红楼梦》的高度忠实, 这与霍译本的 间或背信弃“意”形成了对比。 D . 材料三认为只要完成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的转换生成, 就有可能创造性、补充性与生成 性地重构《石头记》。
    4. (4)  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杨宪益与霍克思对译文艺术性的理解有何不同。
    5. (5)  评价一部中国典籍译本是否优秀,可以有哪些标准?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