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2八上·贵州期末) 阅读下列文本,完成问题。

    一 跳白船

    重庆江北曾经有过一种特别的捕鱼方法叫跳白船。"跳白船是利用某些鱼类遇光惊跃的特性,作业时将一块狭长的白板挂于近岸船舷外侧,在风平浪静的夜晚,船与河岸平行缓缓划行,鱼突见白光,受惊跳落船舱而被捕获.”人类能够如此准确地把握鱼的这种特性,起源可能不会太早。目前所见最早的记录大概在明末清初。

    二 闹篼和虾耙

    完整的闹篼应该由两部分组成--闹与篼。闹是一个竹制的三角形框架,有一边穿有五六节一寸长的竹筒,驱鱼时抖动闹,闹会发出哗哗的响声;篼,有些近似箕。

    虾粑,有人写作虾笆、虾筢等。扒,当指动作,即由远处往身边拉,农具有钉耙、粑梳、草扒子等。虾耙的主体与闹篼很相似,不同在于虾耙①      , 便于使用时          ②.从虾耙的名称看,最初可能是为捞虾而设计的。

    虾耙虽是一个小渔具,但是,它已经铭刻在巴蜀人的心中,许多作家的作品里都提到它,如艾芜《丰饶的原野》、沙汀《淘金记》,“趁浑水打虾耙”已经成为经典的重庆话了。

    三 拦河网

    拦河网是一种围网,它是靠把鱼围在岸上来达到捕鱼的目的。

    杜甫作于绵州的《观打鱼歌》说:“渔人漾舟沉大网,截江一拥数百鳞.”这种大网应该与川黔拦河网是一种网。

    拦河网上下有纲,上纲系浮筒,下纲系坠石。重庆地区,大的拦河网高约七八尺,长约五十丈。使用时,若遇浅水,用人牵着包抄就可以完成;但是,如果真要拦河捕鱼,则由数人在岸上牵拉,另一半身由船运载着往江心放,网放完后,然后包抄回来,网的两端合到一起,鱼就被关住了。

    现当代没有看到过小的围网,古代可能有过;大的围网格外笨重,独木舟是无法承载的,只有到板船出现后,围网才可能做大。“据考证,木板船的出现至少不晚于夏朝。从考古学家在河南偃师二遗址中发现的夏朝的铸铜和冶炼作坊,以及铜锛、凿等金属工具来看,夏朝的生产力有了飞跃性发展,再加上当时已有了规、矩、准绳等木工加工工具,建造木板船的硬件条件已经具备……甲骨文中的“舟’字,从字形上看,不再是用天然独木挖成,而是由数块木料组合装配成的木板船。”也就说,大一些的围网,至少要到夏朝才可能出现。

    成语“纲举目张”的本义就是说的这种网。因为这种网大,需要多人合作才能使用,故而四川民间便有“要吃鱼,大家牵网”的说法。

    拦河网的石网坠,是最容易流传下来的证明,它对于我们探讨渔业的起源极有价值。目前,重庆发现最早的石网坠都是新石器时代的。早期的网坠,石质的外,还有陶制的。

    四 抬竿钓

    抬竿钓,如果要用文字描述,十分复杂,好在这里有一张图片(图二),只要根据图示简单地说一下,读者就明白。

    什么是抬竿?就是先竖向立起两根竿,再横向用两根线联结,下方的一根线叫“主线”或叫“抬线”,它在空中悬着并不入水,起鱼竿的作用,主线上悬吊若干支线,支线上拴鱼钩伸入水中钓鱼,发现鱼儿咬钩后,将主线往上一抬,即“扯竿”,提起支线,鱼儿便被钩住了,故叫“抬竿”。由于用主线代替手竿后,起到了延伸长度的作用,所以可以钓河流、池塘、水库等任何地方的鱼。

    抬竿钓起源于何时,有人认为唐代已经有了,并引用了一首诗来证明:“田不曾耕地不锄,谁人闲散得如渠。渠将底物为香饵,一度抬竿一个鱼。”(唐·杜荀鹤《钓叟》)这个“抬竿”应该是把鱼竿提起来,此外,今日的抬竿有钩若干,起竿时的到的鱼常常也不会是“一个”。

    (根据《重庆江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改编)

    1. (1) 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文中的两幅插图,直观明了地说明了闹篼、虾耙和抬杆外形特点,使读者一目了然。 B . “闹篼与虾耙”部分画波浪线的句子采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地揭示了闹篼的本质特征。 C . “拦河网”部分画线句中的加点词“可能”说明了古代存在大的围网只是一种推测,有待于证实。 D . 拦河网具有历史悠久、捕鱼量大的特点。
    2. (2) 请将文章四个小标题分别填入相应的渔具类别表中(可不填数字序号)。

      渔具类别

      填入小标题

      竹制器具捕

      钓钩渔具捕

      线绳渔具捕

      徒手捕

    3. (3) 细读“闹篼和虾耙”这部分内容,根据图示,为文中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
    4. (4) 从 2021 年1 月1日起,长江流域实行“十年禁渔”,禁渔的相关法规明确规定:垂钓者原则只能使用“一杆一线一钩”的钓具垂钓。面对禁渔政策,上文中的四种渔具或捕法失去了功用,假如渔具能说话,他会说什么?请你从“渔具”的视角出发,把它的心里话写下来。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