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
  • 1. (2023·德惠模拟) 变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常态,回看历史,会发现人类文明是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得到丰富和发展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制度的变化]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 ,各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周天子的统治权威衰落,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14-17 世纪,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地区出现了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手工工场是指经营者将生产者集中在一个场地内进行生产,他们提供生产工具和原材料,生产者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租地农场是在庄园制度瓦解过程中产生的新的农业经营方式,它以农场为生产的基本单位,主要依靠雇佣自由的工资劳动者,这是一种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

    ——摘自《历史学习新视野》

    [国家政策的变化]

    材料三:列宁说:“当我们用‘强攻'的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后,我们则必须改变。”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了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大国崛起》

    (国与国关系的变化]

    材料四: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一份对外报告中说,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7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此时,美国再也不能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和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了。

    ——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下册

    材料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大国崛起,并进行了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沦为二三流的西欧诸国意识到,只有联合成一个整体,才能发展经济,维护自身安全,并在世界事务中发挥重大作用。

    ——北师大版《历史》(九下)

    [世界局势的变化]

    材料六:“冷战”结束后, 美国政府多次公开提及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设想,并认为“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是“建立新秩序”的“首要原则”。

    ——刘金质《冷战史》

    材料七:这个世界怎么 了?我们怎么办?面对人类社会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这一方案赢得了世界的一片叫好,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的思想更是温暖了世界。

    ——摘自新华网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时期的主要特征,材料中“思想学术的繁荣"指哪一事件?依据所学分析这一时期的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2) 根据材料二,分析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在使用劳动力上的共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们的出现使欧洲逐渐出现了怎样的社会转型?
    3. (3) 材料三中苏俄和美国各自做了怎样的政策调整?这些调整有何共同特点?(一点即可)
    4. (4) 结合具体史实问答美国的对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5. (5) 依据材料五概括二战后西欧国家打算如何应对国际新形势?美苏争霸始于哪一事件?
    6. (6) 对比分析材料六中“世界新秩序"和材料七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何本质的区别?并分别列举两例史实体现这一区别。
    7. (7)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我国应从这些变化中汲取哪些有益的借鉴。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