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市2023年九年级历史质量检测(一)试卷

更新时间:2023-06-26 浏览次数:32 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2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 1. 这一制度,使得舜、禹得以从千百万人中脱颖而出,率领部落走向强盛。这一制度是(    )
    A . 禅让制 B . 世袭制 C . 分封制 D . 郡县制
  • 2.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材料体现了(    )
    A . 道家思想 B . 儒家思想 C . 法家思想 D . 墨家思想
  • 3. 有历史学家认为,秦始皇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的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倾向。以下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 . 秦灭六国,统一中国 B . 统一全国文字和货币 C . 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D . 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
  • 4. 下列诗句中,赞誉张骞的是(    )
    A . 七下西洋不辞劳,架起亚非友谊桥 B . 应募西联大月氏,为击匈奴开丝路 C .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D . 创办实业为救国,天地大生见精神
  • 5. 下图是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方人口迁徙示意图。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    )

    A . 源于自然灾害 B . 阻碍了民族交融 C . 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D . 推动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 6. (2020·朝阳模拟) 有历史学家认为,秦汉时期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而隋唐宋时期社会中下层开始出任官僚。出现这一转变的原因是(   )
    A . 选拔官吏看重门第 B . 开通大运河 C . 科举制创立并完善 D . 设立军机处
  • 7. “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首之末缚以竹简,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材料介绍的农用工具最早出现于(    )
    A . 隋朝 B . 唐朝 C . 宋朝 D . 元朝
  • 8. 下图呈现了西汉至南宋时期南北方户数的变化情况,这说明(    )

    A . 北方财富增长 B . 商品贸易繁荣 C . 经济重心南移 D . 宋代社会气象万千
  • 9. (2020·丰台模拟) 李约瑟在《科技与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一文中强调:“它不但使环绕非洲成为可能,而且也发现了美洲大陆”。“它”所指的中国古代科技发明是(   )
    A . 火药 B . 造纸术 C . 印刷术 D . 指南针
  • 10. 《三字经》“嬴秦氏,始兼并……迨至隋,一土字……元灭金,绝宋世……太祖兴,国大明……清世祖,膺景命"中所反映的从长期分裂走向统一的朝代有(    )
    A . 秦、隋、清 B . 宋、元、明 C . 秦、隋、元 D . 元、明、清
  • 11. 从设置西域都护,从文成公主人藏到宣政院的设置,从册封达赖、班禅到设置伊犁将军。如果给上述史实提炼一个主题较为合理的是(    )
    A . 政治的成熟与稳定 B . 开放与革新 C . 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D .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 12. 自宋以来,中国古代文学主流形式从宋词到元曲再到明清小说,这个变化过程适应了(    )
    A . 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 B . 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 C .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 D .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需要
  • 13. 下图是近代两次列强侵华战争后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示意图,其变化反映了(    )

    A . 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总数不断减少 B .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 列强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到中国腹地 D . 清政府从“天朝上国"沦为“洋人的朝廷”
  • 14. 20世纪20年代,中国革命势力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便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这一发展是通过(    )
    A . 五四运动 B . 北伐战争 C . 西安事变 D . 淞沪会战
  • 15. 电视节目《百战经典·伟大的会议》对下图所示建筑这样解说:“一座城市,因为一次重要会议与红色结缘;一座小楼,记录着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一次会议,从此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解说词中的会议是指(    )

    A . 中共二大 B . 八七会议 C . 遵义会议 D . 中共七大
  • 16. 对于亿万普通的中国人,尤其是占90%以上的农村人口来说,从1931年日本大举入侵中国开始,他们的家国观念由传统式向现代意识转变。这说明抗日战争(    )
    A . 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B .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C . 使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D . 奠定了民族独立的基础
  • 17. 塔斯社莫斯科三十H电:“一九四七年后半年的特点,就是中国内战战线上情势已根本改观。"材料中开始实现“根本改观"的军事行动是(    )
    A . 转战陕北 B . 淮海战役 C . 平津战役 D . 挺进大别山
  • 18. (2017·福建) 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现代工业体系,是中国人寻求了一个多世纪的梦想。为实现这一“梦想”,新中国于1953年开始(    )

    A . 实行土地改革 B . 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C . 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D .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19. 智利总统皮涅拉在中国考察了被称为对外开放“窗口"的城市,他感叹:“还有什么是这个城市制造不出来的!”这个城市是(    )
    A . 南京 B . 上海 C . 厦门 D . 深圳
  • 20. 邓小平说:“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这个问题“中,目前已经解决的是(    )
    A . 新生政权巩固 B . 民族区域自治 C . 海峡两岸统一 D . 香港澳门]回归
  • 21. 西方有一句谚语:“辉煌属于希腊,宏伟属于罗马。”希腊的“辉煌"主要得益于(    )
    A . 种姓制度 B . 雅典民主政治 C . 中央集权 D . 君主立宪制
  • 22. “7世纪至9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对中国文化的追求和模仿,将日本推入一个经济和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日木对中国文化追求和模仿而进行的改革是(    )
    A . 农奴制改革 B . 光荣革命 C . 大化改新 D . 明治维新
  • 23. 在18世纪的欧洲,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完全摒弃了自古以来束缚人们的一切制度和观念,用人的理性去重新衡量并评价一切。”“这样一群人"属于(    )
    A . 物理学家 B . 科技发明家 C . 资产阶级革命家 D . 启蒙思想家
  • 24. “拉丁独立起风云,南美救星立首勋。外寇驱除得解放,战功显赫后人尊。”该诗句歌颂的历史人物是(    )
    A . 玻利瓦尔 B . 甘地 C . 章西女王 D . 卡德纳斯
  • 25. 列宁曾评论说:“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文中的“第一批火种“源于(    )
    A . 《凡尔赛条约》 B . 《九国公约》 C . 《联合国家宣言》 D . 《北大西洋公约》
二、非选择题(2小题,35分)
  • 26. 变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常态,回看历史,会发现人类文明是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得到丰富和发展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制度的变化]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 ,各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周天子的统治权威衰落,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14-17 世纪,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地区出现了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手工工场是指经营者将生产者集中在一个场地内进行生产,他们提供生产工具和原材料,生产者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租地农场是在庄园制度瓦解过程中产生的新的农业经营方式,它以农场为生产的基本单位,主要依靠雇佣自由的工资劳动者,这是一种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

    ——摘自《历史学习新视野》

    [国家政策的变化]

    材料三:列宁说:“当我们用‘强攻'的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后,我们则必须改变。”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了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大国崛起》

    (国与国关系的变化]

    材料四: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一份对外报告中说,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7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此时,美国再也不能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和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了。

    ——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下册

    材料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大国崛起,并进行了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沦为二三流的西欧诸国意识到,只有联合成一个整体,才能发展经济,维护自身安全,并在世界事务中发挥重大作用。

    ——北师大版《历史》(九下)

    [世界局势的变化]

    材料六:“冷战”结束后, 美国政府多次公开提及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设想,并认为“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是“建立新秩序”的“首要原则”。

    ——刘金质《冷战史》

    材料七:这个世界怎么 了?我们怎么办?面对人类社会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这一方案赢得了世界的一片叫好,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的思想更是温暖了世界。

    ——摘自新华网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时期的主要特征,材料中“思想学术的繁荣"指哪一事件?依据所学分析这一时期的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2) 根据材料二,分析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在使用劳动力上的共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们的出现使欧洲逐渐出现了怎样的社会转型?
    3. (3) 材料三中苏俄和美国各自做了怎样的政策调整?这些调整有何共同特点?(一点即可)
    4. (4) 结合具体史实问答美国的对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5. (5) 依据材料五概括二战后西欧国家打算如何应对国际新形势?美苏争霸始于哪一事件?
    6. (6) 对比分析材料六中“世界新秩序"和材料七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何本质的区别?并分别列举两例史实体现这一区别。
    7. (7)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我国应从这些变化中汲取哪些有益的借鉴。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到要求。

    材料一:从人类社会转型 角度看,近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历史进程看,这种从落后的封建社会到工业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社会转型是由一 系列社会转折的不断蓄积而产生的,是在一个社会的母体内经历长期的与不断的变迁所导致的社会结构性变化,这种变化是一种趋势,但不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因而具有明确的时代特色。在结构转型期间,由于各种结构性要素都处在变动之中,因而呈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

    ——摘编自马敏{有关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几点思考》

    1. (1) 依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1860年-1919 年的中国和16世纪-19世纪中期的英国相关史实,分别从政治制度经济技术思想文化三个领域对主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200字左右。)
    2. (2) 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社会转型"的两个特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