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一下·肇州期中)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公脚曰:“人欲自照 , 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 , 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场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子亦诛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节选自《贞观政要·求谅》)

    材料二:

    田表圣奏议叙

    苏   轼

    故谏议大夫、赠司徒田公表圣奏议十篇。鸣呼!田公,古之遗直也。其尽言不讳,盖自敌以下,受之有不能堪者,而况于人主乎?吾是以知二宗之圣也。自太平兴国以来至于咸平,可谓天下大治 , 千载一时矣。而田公之言,常若有不测之忧近在朝夕者,何哉?

    古之君子,必忧治世而危明主。明主有绝人之资,而治世无可畏之防。夫有绝人之资,必轻其臣;无可畏之防,必易其民。此君子之所甚惧也。方汉文时,刑措不用,兵革不试,而谊之言曰:“天下有可长太息者,有可流涕者,有可痛哭者。”后世不以是少汉文,亦不以是甚贾谊。由此观之,君子之遇治世而事明主,法当如也。

    谊虽不遇而共所言略已施行不幸早世功烈不著于时。然谊尝建言,使诸侯王子孙各以次受分地,文帝未及用,历孝景至武帝,而主父偃举行之,汉室以安。今公之言,十未用五六也,安知来世不有若偃者举而行之欤?愿广其书于世,必有与公合者,此亦忠臣孝子之志也。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A . 谊虽不遇而共/所言略已施行/不幸早世/功烈不著于时 B . 谊虽不遇/而共所言略已施行/不幸早世/功烈不著于时 C . 谊虽不遇而共/所言略已施行/不幸早世/功烈不著于时 D . 谊虽不遇/而共所言/略已施行/不幸早世/功烈不著于时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自照,即照见自己;自贤即以为自己贤明,“贤”是“以为贤明”的意思。 B . 遗直,即指直道而行、有古人遗风的人。作者在文中赞美了田公直言敢谏。 C . 大治,指治理得好。“治”与《出师表》“不效则治臣之罪”中的“治”含义不同。 D . 是,指这、这样。“是”与《答司马谏议书》“是而不见可悔故也”中“是”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先概写太宗和颜悦色“求谏”,再引用他自己的话写他为什么要“求谏”,是一则以“记言”为主的短章。 B . 材料二开篇,苏轼就称赞田公为“古之遗直”,也由衷称颂“二宗”虚怀若谷,能接纳田公直言不讳的进谏。 C . 汉文帝的时候,由于对内不用严厉的刑法,对外也不兴兵动武,所以,贾谊为此忧虑,向文帝进谏。 D . 苏轼认为有必要将田公的奏议集刊行于世,让它广泛流传,期望能遇到与田公见解相合之人,让奏议得以发挥作用。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

      ②其尽言不讳,盖自敌以下,受之有不能堪者,而况于人主乎?

    5. (5) 唐太宗与苏轼都论说了臣子进谏的必要性,两人闸释的内容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其同异。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