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一下·龙江期中)  现代文阅读 I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 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 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 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 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命 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 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 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 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 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 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 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 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 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 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 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 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 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 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 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 。道家也讲“致中和,守 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物,同则不继”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 富和发展。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 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 。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 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具有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 化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文化。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遗家 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 。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 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 思想的补充,儒家独脚难撑“国学”这台戏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 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 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 倾向。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 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 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 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 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 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 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 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 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域外文化准备了思想 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是关注社会现实,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 B . 道家的人生态度是消极悲观的,价值取向是顺任自然之性,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 C . 儒家的气象特点是刚健中正,曲践乎仁义,文化精神是讲仁爱,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 D . 道家的气象特点是返璞归真,保持人的真性情,文化精神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 好人生。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先秦诸子百家的归宿并不相同,其中墨家中绝,法、阴阳、名三家因主流思想为儒、道所吸收 而失去独立学派的地位。 B . 儒家强调“保合”“中和”等,道家则讲“致中和,宁静笃”“和则生物,同则不继”等,这 反映出两家的主张具有共通之处。 C . 隋唐时期实现三教合一,形成带有自身特点的传统文化,这主要因为儒道两家学说依靠包容性 借鉴、学习域外文化。 D . 要想传承发展中优秀传统文化,就需克服这一过程中易出现的形   式化倾向,因此唯有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3.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材料一分析了儒家和道家在人生观与气象上的不同,并指出两家共存,相互竞争吸收,已成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条基本发展线索。 B . 材料二着重论述儒道两家思想有相通之处且具有开放性,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发展,最终共同 组成了中国国学的根基,缺一不可。 C . 材料三认为当儒道两家实现了辩证的统一后,即可进行名教与自然的辨别,从而为容纳吸收域 外文化提供了思想文化条件。 D . 三则材料论证的侧重点不同,材料一侧重于儒道的对立互补关系,材料二侧重于儒道在国学中 的地位,材料三侧重于如何传承。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三的论证思路。
    5. (5) 儒家,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道家,以超越世俗人际 关系网的 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回顾我国古代文人的沧桑历史,到处都 可以寻觅到这两种价值取向的影子,请分别以杜甫、李白为例来证明。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