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燥是一道门槛
①能真正滋养一个人的事,往往都带着某种枯燥,需要学习者忍受,投入深度注意力去看透抽象的东西。写作的开始,往往是枯燥的;阅读一本经典,往往是枯燥的:高效的课堂学习,往往是枯燥的;专业训练的过程也是克服枯燥的过程。枯燥是一道门槛,是为浮躁者、消遣者、不学无术者设置的障碍。越过这道门槛,沉浸其中,才能慢慢获得愉悦。精彩,不是被动地获得结论,不是让别人给你喂食,不是等着别人来提起你的兴趣,而是在孤独静观、克服枯燥后先涩后畅,在读懂、读通书,在习得新知、打通困惑后所获得的愉悦感。
②写作是一件需要忍受枯燥的事。常有学生跟我说:“我为什么不写作?因为没有灵感,等有灵感的时候再动笔。”我说:“哪能这么被动地等灵感?你得现在就思考和动笔。”开始写作时往往有一个枯燥的过程。我的经验是,克服了开始时30分钟的枯燥,逼着自己动笔,想着想着,就进入状态并找到灵感了,最后一气呵成。很少有那种一开始就有写作灵感的情况,大多数的写作是在克服开始那30分钟的枯燥过程中酝酿出来的。著名记者李普曼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这需要有克服枯燥的强大意志。李普曼就读于哈佛大学时,老教授威廉·詹姆斯就教育他对自己要有所强制,威廉·詹姆斯认为一个作家每天至少要写1000字的东西,不管他是否愿意,甚至不管他有无东西要写。
③阅读是一件需要忍受枯燥的事。你要有耐心让自己慢下来,坐得住冷板凳,忍得了枯燥、晦涩,去获得这个阅读资格,而不是看一两页就轻易地把书扔一边。你克服了阅读前30页的痛苦,坚持一下,深奥难读的书就慢慢读进去了。前30页往往是作者设的障碍和门槛,一个优秀的作者也在寻找优秀的读者,他绝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一个不学无术的人糟蹋。很多人的问题就在于,他们容易被书的标题所吸引,却连30分钟的耐心都没有。那些让人很舒服、不断点头的轻松阅读,往往是重复人既有认知的无效阅读。要想获得认知量的增加,就需要艰难的“入境”,需要“烧脑”的“坚硬”阅读。
④在课堂上学习也是需要忍受枯燥的。首先,要清楚自己是不是需要通过学习这门课去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去提升自己的思想。只有全身心地融入课堂的学习中,才会有收获。其次,要有忍受枯燥的心理准备,并投入和参与进去。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枯燥的过程。逻辑推理、方法训练、批判性思考,需要自己分析深思、质疑、否定,才能内化。学习者得主动去探索而不是被动等着老师“投喂”。嗑着瓜子,跷着二郎腿,后仰着身子等演员抖包袱,这是把课堂当成在德云社听相声时的样子,那能学到什么?课堂学习应该是一个把身子往前倾,坐冷板凳,主动致知的过程。摆脱那种看脱口秀等综艺节目的消费感,试着忍受前30分钟的枯燥,才会有所收获。
⑤推而广之,专业训练的过程哪一个不是克服枯燥的过程?史学家桑兵说,长时间不断重复的、枯燥乏味的基础性练习,是使人增强兴趣、逐渐变成内行的必由之路。 。弹钢琴、学历史、写论文、读哲学书、写一手好字、成为专家,都要经历常人无法忍受的枯燥。反之,迎合你欲望的事,从无须拖延。庸人越不过枯燥的门槛,睡着了,或者被综艺节目和手机上的段子吸引走了,谋杀了时间。
⑥枯燥是一道门槛。优秀的人忍耐了前30分钟的枯燥,沉浸到写作、阅读、课堂学习、专业训练之中。日积月累,就有了学霸与学渣、人才与庸人的分别。所以我觉得,应该珍惜那些考验你对枯燥忍耐力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