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
  • 1. (2023·北京一模) 人口与社会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人口与社会

    表一

    中国古代人口增长高峰期

    朝代

    增长时长

    平均年人口增长率

    西汉

    前朝数十年

    10‰以上

    东汉

    57-105年

    7‰-10‰

    唐朝

    705-755年

    7‰-10‰

    宋朝

    1005-1110年

    7‰-10‰

    清朝

    1700-1794年

    10‰

    表二

    中国古代人口快速下降期

    时期

    人口变化

    两汉之间

    减少42%

    三国至南北朝

    多次减少50%以上

    隋末唐初

    减少50%以上

    唐朝安史之乱

    减少以上

    五代十国

    减少50%以上

    金国和西夏

    减少80%以上

    明清之际

    减少40%以上

    中国人口史上的几个发展阶段当然不能单纯用农业因素来解释,但几次大的突破不能不说是粮食增产的直接结果。战国至西汉的农业进步,如牛耕与铁制农具的运用和普及,使西汉末年的粮食产量足以供养6000万人口。宋代突破1亿人口无疑得益于南方农业的开发和水稻新品种的推广。明清时期耕地面积的扩大和新作物的普及终于满足了4亿多人民的食粮。天灾、动乱、战争等因素可以破坏农业生产,从而推迟人口高峰的到来,但任何人口奇迹的出现只能建立在农业生产大发展的基础上。

    ——葛剑雄《中国古代人口发展史》

    材料二:在19世纪的大城市里,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时常下降,首先就应归因于子女增多。不过,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在拥挤的居住条件下,也重视和鼓励小家庭。城市里有许多活动,多子女的人却难以享受到。大约在1880年之后,工人阶级中间常见的童工大为减少当孩子们停止为家庭赚取部分收益时,父母们便倾向于少要些孩子了。大约就在这个时候,先进国家政府开始要求普及义务教育。花在教育上的年月也就是在经济上依附父母的时间越来越长,甚至成年的年轻人忙于学习的现象也变得普遍起来。对父母来说,每个孩子都相当于多年的开销。必须为自己的孩子们做些事情的观念不断增强,以及父母希望给孩子们准备好每一个可能的有利条件,以立足于这个竞争的世界,这些或许是自愿限制家庭人口最基本的原因。

    ——帕尔默克莱默著《帕尔默现代史03》

    材料三:西方学界近期较热衷于探讨治理的范式转换,其核心是“怎样改变国家角色”以及强化社会自治等方面,甚至有西方学者认为治理是“无需政府的公共管理”,……与西方体制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高度强调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国家责任,……并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框架下充分强调“共治”,但与西方体制下“共治”的“去中心化”不同,中国的“共治”是“有中心”或“有核”的多元化,以党领导和政府主导下的“一核多元”治理合力来诠释“共治”,由此进一步凸显治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等范式优势。

    ——摘自胡湛彭希哲吴玉韶著《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国方案”》

    材料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增强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观念。要积极看待老龄社会,积极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

    ——习近平《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人口增长与下降分别处于怎样的历史时期。任选一个时期,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说明19世纪后,欧洲出现小家庭结构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比较中西方对老龄社会治理的不同。
    4. (4) 根据材料四,谈谈你对“积极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社会”的看法。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