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元谋人遗址 ②北京人遗址
③河姆渡遗址 ④半坡遗址
相关史事 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兵力也不过六七万人。而在战国时期,随着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军队人数成倍增加,如秦、楚两国的兵力都达百万,齐、赵、魏、韩、燕等国的兵力也都有数十万人。 |
秧马是宋朝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拔秧工具,它可减轻弯股曲背之苦,又能提高劳动效率。 |
在宋代,复种技术也得到推广,江南种稻普遍分“早禾”和“晚禾”两种,种植和收获的时间不同。南宋时冬麦和晚稻两熟制也得到大面积推广。复种是农业史上的重大变革,使耕地的利用率提高,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 |
选项 | 历史史实 | 历史结论 |
A | 战国时期,秦国修建都江堰 | 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国家 |
B | 秦朝修筑万里长城 | 秦朝疆域不断扩展,空前辽阔 |
C | 隋朝开凿大运河 | 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
D | 明朝营建故宫 | 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 |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⑤八国联军侵华
轮船招商局长期使用官款,发展迅速。该局成立时只有3艘轮船,1877年收购美国旗昌轮船公司以后,拥有轮船30多艘,形成—支实力较强的商船队。1873年至1893年,它获利白银600多万两,但大都落入李鸿章等人的私囊。 |
①促进了中国运输业的近代化 ②对外国资本入侵起到一定抵制作用
③内部经营腐败 ④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①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作出了巨大贡献
②中国抗击了全部的日本法西斯军队
③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作出了巨大牺牲
④中国战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主要战场
①英国是三角贸易的最大受益者 ②贩卖黑奴是三角贸易的中心内容
③为英国工业革命奠定经济基础 ④使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人口与社会
表一
中国古代人口增长高峰期 |
||
朝代 |
增长时长 |
平均年人口增长率 |
西汉 |
前朝数十年 |
10‰以上 |
东汉 |
57-105年 |
7‰-10‰ |
唐朝 |
705-755年 |
7‰-10‰ |
宋朝 |
1005-1110年 |
7‰-10‰ |
清朝 |
1700-1794年 |
10‰ |
表二
中国古代人口快速下降期 |
|
时期 |
人口变化 |
两汉之间 |
减少42% |
三国至南北朝 |
多次减少50%以上 |
隋末唐初 |
减少50%以上 |
唐朝安史之乱 |
减少以上 |
五代十国 |
减少50%以上 |
金国和西夏 |
减少80%以上 |
明清之际 |
减少40%以上 |
中国人口史上的几个发展阶段当然不能单纯用农业因素来解释,但几次大的突破不能不说是粮食增产的直接结果。战国至西汉的农业进步,如牛耕与铁制农具的运用和普及,使西汉末年的粮食产量足以供养6000万人口。宋代突破1亿人口无疑得益于南方农业的开发和水稻新品种的推广。明清时期耕地面积的扩大和新作物的普及终于满足了4亿多人民的食粮。天灾、动乱、战争等因素可以破坏农业生产,从而推迟人口高峰的到来,但任何人口奇迹的出现只能建立在农业生产大发展的基础上。
——葛剑雄《中国古代人口发展史》
材料二:在19世纪的大城市里,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时常下降,首先就应归因于子女增多。不过,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在拥挤的居住条件下,也重视和鼓励小家庭。城市里有许多活动,多子女的人却难以享受到。大约在1880年之后,工人阶级中间常见的童工大为减少当孩子们停止为家庭赚取部分收益时,父母们便倾向于少要些孩子了。大约就在这个时候,先进国家政府开始要求普及义务教育。花在教育上的年月也就是在经济上依附父母的时间越来越长,甚至成年的年轻人忙于学习的现象也变得普遍起来。对父母来说,每个孩子都相当于多年的开销。必须为自己的孩子们做些事情的观念不断增强,以及父母希望给孩子们准备好每一个可能的有利条件,以立足于这个竞争的世界,这些或许是自愿限制家庭人口最基本的原因。
——帕尔默克莱默著《帕尔默现代史03》
材料三:西方学界近期较热衷于探讨治理的范式转换,其核心是“怎样改变国家角色”以及强化社会自治等方面,甚至有西方学者认为治理是“无需政府的公共管理”,……与西方体制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高度强调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国家责任,……并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框架下充分强调“共治”,但与西方体制下“共治”的“去中心化”不同,中国的“共治”是“有中心”或“有核”的多元化,以党领导和政府主导下的“一核多元”治理合力来诠释“共治”,由此进一步凸显治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等范式优势。
——摘自胡湛彭希哲吴玉韶著《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国方案”》
材料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增强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观念。要积极看待老龄社会,积极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
——习近平《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材料一:如图是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李白(701-762年)和岳飞(1103-1142年)的足迹。
材料二:观察如图图表内容。
①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 |
②鉴真力排众议再东渡 |
③郑和远航绘制的航海图 |
138年,张骞应汉武帝之招率领随从西出长安,踏上了前往西域的征程。 |
742年高僧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五次失败,矢志不渝,第六次终于成功。 |
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规模之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 |
材料三: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
材料四:不同时期英国和美国的扩展示意图。
图片说明:十九世纪后半期的英国算上领土、自治领、殖民地和托管地,当时大英帝国人口数量4.13亿,约占全球人口总数的25%。大英帝国控制的疆域总面积更是达到了3400万平方公里,遍布全球号称“日不落帝国。”
图片说明:二战后,美国在全球建立了大批军事基地,最多时达五千多个。目前,美国在全球140个国家都有军事基地,海外军事基地共374个,驻军30万。美军打开了各国大门,美国的商品随后就到。为美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材料一:如表是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读本》整理
序号 | 时间 | 重要的历史事件 | 阶段特征 | 历史性飞跃 |
1 | 1516年 | 《乌托邦》发表 |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与发展 | 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
2 | 19世纪初 |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 | ||
3 | 1848年 | ①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 |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
4 | 1867年 | 《资本论》问世 | ||
5 | 1917年 | 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 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 | 社会主义从思想到制度 |
6 | 1918-1921年 |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 ||
7 | 1936年 | ③标志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 苏联模式逐渐形成 | 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
8 | 二战后 | 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 | ||
9 | 20世纪80年代 | 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模式调整 | ||
10 | 1989-1991年 |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苏共解散,世界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 | ||
11 | 1949、1956、1976年 | 新中国成立、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 | 从单一模式向多样性发展 |
12 | 1976、1978年 | 粉碎“四人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 | 中国共产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 |
13 | 1997、2002、2007年 |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分别写入党章,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 ||
14 | 2012、2017年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
材料二:如表是中国共产党召开的部分重要会议。
①中共三大 | ②遵义会议 | ③瓦窑堡会议 | ④中共七大 |
1923年6月 | 1935年1月 | 1935年12月 | 1945年4月 |
⑤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 ⑥中共八大 | 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⑧中共十四大 |
1949年3月 | 1956年 | 1978年12月 | 1992年 |
材料三:党的十四大确定所有制结构主体是公有制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个体、私营、外资为补充。……党的十五大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非公有制正式被接纳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之中,不再是“补充”。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公有制经济主体背景下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经济政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
——摘自张荣军、陈广亮著《马克思现代性视域下中国道路的现代性创新》
材料一:在新建的大都城里,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辽南京城和金中都城的一部分实行的是里坊制,街道两旁的民居都被高大的坊墙封闭起来,以便于封建统治者对城内居民进行控制,这种里坊模式是从汉唐时期延续下来的。元朝政府新建的大都城,虽然也采用里坊式的管理方法,却没有在民居周围用高大的坊墙加以封闭,从而使得城市格局变成完全开放式的,整座城市由街道、胡同和四合院组成。大都城的街道分为大街、小街和胡同三种,“大街24步阔,小街12步阔。384火巷,29弄通”。“火巷”、“弄通”就是人们今天所说的胡同。
——北京史研究会编著《史说北京》
材料二:北京城市功能定位变化
上世纪50年代至改革开放前夕: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我国强大的工业基地和技术科学的中心
1982年修订城市总体规划,不再提“工业基地”
1993年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004年国家首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宜居城市
2014年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改编自杨宝军著《北京城市定位与空间的嬗变》
材料三:北京市建国以来产业结构的变化示意图。
——樊艳云《北京市产业结构的历史回顾及现状分析》
材料四:根据北京2005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解读,北京18个区县从总体上划分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四大功能区。其中我区所在城市发展新区定位是北京发展制造业和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主要载体,也是北京疏散城市中心区产业与人口的重要区域,是未来北京经济重心所在。依托新城、国家级和市场开发区,该区域将增强生产制造、物流配送和人口承载功能,成为首都城市新的增长极。
——编自《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的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