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一下·会泽月考)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文心雕龙·史传》曰:“辞宗丘明,直归南董。”所谓“直归南董”是指记事要像南史氏董狐那样秉笔直书;而“辞宗丘明”,指文辞记录方面要学习左丘明。刘知几盛赞左氏的语言具有“典而美”“博而奥”的特点。这种语言特点趋向于诗化,即在《左传》文本中大量引《诗》、赋《诗》和运用歌谣韵语使叙事具有诗情,运用整齐而富有节奏感的段落和引发想象联想的字句营造出诗境。这种既包括诗歌、韵语,又富含诗情的书写方式应被称为“诗笔”。历史的记录不应仅仅是直白的表露,也有想象的朦胧、诗意的表达,因此“诗笔”的运用也应当是中国古典叙事的经典笔法。

    《左传》记事,无论是议论时事、臧否人物,还是劝谏讽喻、析理辨言,抑或是出使专对、会盟宴好,都大量用《诗》。

    聘问赋《诗》,始于鲁僖公二十三年,公子重耳寄居秦国,秦穆公宴请他时,“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杯酒之间,诗味溢散,晋文公的谨小慎微与壮志雄心、秦穆公的慷慨豪壮与英雄相惜,皆藏于所赋之诗中。

    与“赋《诗》”相比,《左传》中的“引《诗》”行为更为频繁,无论是臧否人物、扬抢风雅,还是讽刺劝谏、解释说明,大量的“引《诗》”行为都彰显了《左传》对“诗笔”的运用。“引《诗》”论事评人多在事件的结尾,一般借“君子”“孔子”或时贤之言来表达。如鲁昭公五年:“《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孔子引《大雅·抑》表扬叔孙昭子有正直的德行。

    除了运用大量《诗经》作品及逸诗外,《左传》中的“诗笔”还记录了相当数量的歌谣谚词一类的韵语,这些韵语文体未经润色,或文风古朴,或别有风趣。《左传》中另有讴、歌、谣、谚、卜等丰富的韵语材料散落在春秋时期的各个角落,这些韵语可歌可诵,妙绝道理,引譬连类,韵味悠长,是《左传》“诗笔”很好的补充。

    海登·怀特说:“只要史学家继续使用基于日常经验的言说和写作,他们对于过去现象的表现以及对这些表现所做的思考就仍然会是‘文学性的’,即‘诗性的’和‘修辞性的’,其方式完全不同于任何公认的明显是‘科学的’话语。”也就是说,史与诗并不存在不可跨越的鸿沟,历史作品普遍存在着诗学的本质。《左传》一书既有史学的属性又有文学的特质,它将比喻、排比、顶真、对偶等修辞方法和想象、联想等表现手法综合运用。

    合理运用修辞是古典诗歌营造意境的重要手段,如“对偶”的修辞手法。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骈文和律诗最讲究对偶。同样,在《左传》的叙事中,对偶之法也运用得相当广泛。

    在“史笔”之余,《左传》对事件、人物、情节上以“诗笔”所作的历史叙述,弥补了“史笔”缺少的心灵叙事,加强了“史笔”的批判力量,体现了春秋文学的历史进步。在叙事功能上“诗笔”的运用,既调整了叙事节奏,延伸了叙述时间,又丰富了叙事内容,增强了叙事的诗感。值得注意的是,“诗笔”并不是游离于叙事主题之外的情感抒发,而是叙事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左传》的“诗笔”或出现在叙事之中,或在事件结尾进行评价,制造出一种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在显现深刻政治主题时又可以勾勒出诗意的世俗生活,同时,这种文学上的“笔”,深度挖掘了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看似诗意连绵,却更具有揭示历史本质的力量。

    (摘编自徐佳超《〈左传〉的“诗笔”》)

    材料二:

    《左传》的文学突破恰恰是对宏大事件即所谓“正笔”的历史突破。在“正笔”之外,《左传》在对小事件、小人物、小情节、小趣味的所谓“闲笔”的历史叙述上,发生了从宏大事件向生活细节,从外在叙事向心灵叙事,从拘谨肃穆向诙谐幽默的审美转向,体现了春秋文学的历史进步。童庆炳说:“所谓‘闲笔’,是指叙事文学作品人物和事件主要线索外穿插进去的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调整叙事节奏,扩大叙述空间,延伸叙述时间,丰富文学叙事的内容,不但可以加强叙事的情趣,而且可以增强叙事的真实感和诗意感,所以说‘闲笔不闲’。”

    《左传》叙事往往愈是紧张处,愈使用“闲笔”,以缓解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带来的某些精神压力,从而制造一种紧张与悠闲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左传》叙事常常在宏大处用“闲笔”,由细琐的世俗生活,显现恢宏的政治主题,从而组成巨细映衬、大小对比的叙事单元,表达一种小事件推动大历史的历史观念。

    “闲笔”往往描写的是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件,却具有叙事结构与主题的双重意义。从结构上说,历史的发展过程总是起伏跌宕的,“闲笔”的加入更能揭示历史的真实,“闲笔”往往会是“正笔”的有机构成。而从主题上说,“闲笔”常常通过小事件、小情趣显示历史的大主题、大格局,彻底说来,“闲笔”比“正笔”更突显了《左传》在文学史上的思想跨越和艺术进步。

    “闲笔”不闲,《左传》的眼光是独到的,宏大的历史往往从细微处走来,大历史常常是由一连串小事件构成的。在叙事结构上,“细笔”“闲笔”通常具有章法的结构意义。

    (摘编自傅道彬《〈左传〉的“闲笔”》)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辞宗丘明”是对《左传》趋向诗意化的语言的赞美,《左传》的叙事语言不是秉笔直书,而是富有诗意的表达。 B . 《左传》引《诗》论事评人多借“君子”“孔子”或时贤之言来表达,具有辅助臧否人物或讽刺劝谏的作用。 C . 在显现深刻政治主题时引用“诗笔”,能让作品显得诗意连绵;在叙事紧张处使用“闲笔”,可以制造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 D . “闲笔”往往是“正笔”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够突显《左传》在文学史上的思想跨越和艺术进步,“闲笔”并不“闲”。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左传》中使用“诗笔”或“闲笔”是重要笔法,明确了历史记录不应都是直白的表露的观点。 B . 根据海登·怀特的说法,史学家运用“文学的”话语的叙事效果要明显优于运用“科学的”话语的叙事效果。 C . 如果单纯使用“史笔”而没有使用“诗笔”,《左传》的历史叙述就会缺少心灵叙事,“史笔”的批判力量可能也会减弱。 D . 大历史离不开小事件,《左传》中关于小事件的记述都属于“闲笔”,具有在细微处体现宏大历史的作用。
    3. (3) 下列关于《左传》相关内容的记载,不属于“闲笔”的一项是(   )
      A . 《左传》定公十年,宋景公宠爱向魋,引起公子地的不满,向魋准备逃亡,宋景公伤心欲绝,竟然“目尽肿”。 B . 鲁襄公四年,魏绛引用《诗经》中“兽臣司原,敢告仆夫”劝谏晋悼公不能沉溺于田猎,要以德行近安诸夏远服戎狄。 C . 宣公四年,子公以其“食指动”,预言此日“必尝异味”,而恰逢郑灵公烹制大鼋,子公、子家两人相视而笑。 D . 郑国正卿伯有惨死羊肆中,行笔至此,《左传》突然回忆起公孙挥与裨灶经过伯有家门前“门上生莠”的旧事。
    4. (4) 《左传》的“诗笔”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内容进行概括。
    5. (5) “诗笔”和“闲笔”在《左传》的叙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两者所起的作用有何共同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