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的光影人生(节选)
“你听我说!市里面要组建一个电影博物馆,你现在有空了就把我的宝贝拉去捐了。”星期六早上,82岁的爷爷在电话里用命令的语气交办给我一桩“大事”。没等我回过神来,他便挂断了电话。
爷爷的宝贝是一台20世纪80年代初甘肃光学仪器厂生产的16亳米电影放映机。虽然已经四十多年了,但是这台机器“颜值"依然在线。
时光回到1958年,爷爷被推荐到四川省西昌专区、凉山彝族自治州联合电影放映训练班,学习电影放映技术。雪白的大银幕挂在墙上,发电机启动,胶片机转动,银幕上闪烁出一幕幕光与影交织的秀美画面,照亮了学校操场的夜空,也把一颗叫作“梦想”的种子悄然播撒在爷爷的心中。
心中有火,眼里有光,但漫长的逐梦路,却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去丈量。爷爷排行老大,家中还有两个弟弟,作为家里主要劳动力的他不得不把梦想先放一放。
1982年,电影放映在小县城逐渐盛行,电影公司开放了农村流动电影放映的准入权,爷爷的放映梦再一次被点燃。他到处筹款,东拼西借,凑了五百块钱,几经周转,终于淘到了现在珍藏的这台16毫米电影放映机。这台老式放映机跟爷爷一起走过了最难忘的二十年。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农村业余文化生活既乏。太阳还没下山,爷爷就得出发,人们睡觉了他才能回家吃饭。二十年来,件随着爷爷一起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走村串巷的就是一台16毫米的放映机、一块电影幕布、一个大音响、一个柴油发电机。
白天,爷爷和所有辛勤劳作的农民一样,插秧、打谷、犁地、耕田。傍晚,他背驮手提肩扛,带上自己的家当,准时在太阳落山时,给乡亲们送去“精神食粮”。
一个流动电影放映队一般由三名人员组成,爷爷是放映员,老妈是“倒片”员,老爸则充当发电员,三人分工明确,配合默契。雪自的大银幕往村社的土墙上一挂,把发动机一拉,预热的科教片一放。寂静的村落开始热闹起来,人群像夜幕中的点点星光,从四面八方聚拢过来,等待夜幕降临。
挂幕、发电、上片、整备、检查、调试……爷爷娴熟地操作着电影放映机,老妈“倒片”,老爸发电。热心的观众总会上前搭把手,顺便打量着这个能发出光影的“铁东西”。调皮的孩子三五成群在镜头的光束前露着鬼脸,影子投射在银幕上,一个个乐翻了天。
一支放映队既是一个流动的电影院,也是一个便捷的宣传站。二十年的放映生涯中,爷爷放映电影近千场次。同时,义务开展科教、安全、卫生等常规宣传,跑坏了4辆自行车,用坏了3台发电机,走遍了家乡村社的角角落落,只为用光影点亮乡村的深邃夜空,把精神食粮和欢声笑语送到老百姓的心坎儿上。
放映电影队撤并以后,爷爷从放映工位坐到观众席里,从电影放映员变成了忠实的观影粉丝团。每次,他都是提前入场,最后一个离场。时不时还向我夸耀:现在这些年轻的农村电影放映员,跟我们当年一个样儿,哪怕只有一个观众,也要把影片放完。
电影放映机“退休”之时,爷爷也到了花甲之年,他们更像是一对“老朋友”,每逢天气晴好,爷爷就会把“老朋友”倒腾出来,给它除除尘、充充电。“老朋友”也从来没让爷爷失望过,总是铆足劲儿转动胶片,直到今天还能运转。
是啊,放映机在变,电影的表现形式在变,我们的时代在变,但老式电影. 依然像--朵烟花,成为爷爷心中永远的记忆。
1958年 |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 花甲 | 星期六早上 | ||
购买电影放映机 | 变成观影粉丝团 | 捐赠电影放映机 |
①“精神食粮”:
②“退休":
放映机 | 变的是(爷爷的光影人生)不变的是 | ① |
电影的表现形式 | ② | |
我们的时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