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二下·新泰月考) 文言文阅读

    文本一:

    世之所谓智者,知天下之利害,而审乎计之得失,如斯而已矣。此其为智犹有所穷。唯见天下之利而为之,唯其害而不为,则是有时而穷焉,亦不能尽天下之利。古之所谓大智者,知天下利害得失之计,而权之以人。是故有所犯天下之至危而卒以成大功者,此以其人权之 , 轻敌者败,重敌者无成功。何者?天下未尝有百全之利也,举事而待其百全,则必有所 , 是故知吾之所以胜人,而人不知其所以胜我者,天下莫能敌之。

    当汉氏之衰,豪杰并起而图天下,二袁、董、吕争为强暴,而孙权、刘备又已区区于一隅,其用兵制胜,固不足以敌曹氏,然天下终于分裂,讫魏之世,而不能一。盖尝试论之。魏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刘备有盖世之才,而无应卒之机。方其新破刘璋,蜀人未附,一日而四五惊,斩之不能禁。释此时不取,而其后遂至于不敢加兵者终其身。孙权勇而有谋,此不可以声势恐喝取也。魏武不用中原之长,而与之争于舟楫之间,一日一夜,行三百里以争利。犯此二败以攻孙权,是以丧师于赤壁,以成吴之强。且夫刘备可以急取,而不可以缓图。方其危疑之间,卷甲而趋之,虽兵法之所忌,可以得志。孙权者,可以计取,而不可以势破也,而欲以荆州新附之卒,乘胜而取之,彼非不知其难,特欲侥幸于权之不敢抗也。此用之于新造之蜀,乃可以逞。故夫魏武重发于刘备而丧其功,轻为于孙权而至于败。此不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之欤?

    嗟夫!事之利害,计之得失,天下之能者举知之,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宋·苏轼《魏武帝论》,有删节)

    文本二:

    观曹公明锐权略,神变不穷,兵折而意不衰,在危而听不惑,临事决机,举无遗悔,近古以来,未之有也。虽复名徽众寡,地小力穷,官渡受围,濮阳战屈。然天下精明之士,拓落之材,趋若百川之崇巨海,游尘之集高岳。故有荀彧、郭嘉等,或敛风长感,或一见尽怀。然后览英雄之心,骋熊罴之勇,天子以崇大顺,扶幼主而显至公,武功赫然,霸业成矣。

    (唐·朱敬则《魏武帝论》,有删节)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B . 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C . 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D . 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格”的意思是“阻止”,与《大学之道》中“致知在格物”的“格”意思不同。 B . 中原,又称华夏、中土、中州,多指以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C . “过”的意思是“过错”,与《项脊轩志》中“大母过余曰”的“过”意思不相同。 D . “挟”的意思是“倚仗”,与《赤壁赋》中“挟飞仙以遨游”的“挟”意思不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轼一开篇就肯定了明辨利害即为“智者”的看法,并认为“大智者”还必须善于权衡对手。 B . 苏轼认为,曹操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对刘备和孙权判断有误,因而错失统一的时机。 C . 朱敬则认为曹操在名望、实力上不占优势,又屡次战败,但最终扶持幼主,使朝廷稳定。 D . 两则选文以史论人,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观点鲜明,摆事实讲道理,文气充沛,很有说服力。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有所犯天下之至危而卒以成大功者,此以其人权之。

      ②犯此二败以攻孙权,是以丧师于赤壁,以成吴之强。

    5. (5) 苏轼和朱敬则对曹操的评价有什么不同之处?请简要概括。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