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3八下·蒙城期中) 阅读

    年里汤圆甜

    ①正月初一的第一餐,要吃滚沙汤圆。新的一年,就在一家人制作滚沙汤圆的甜蜜中开启。

    ②滚沙汤圆因它的制作方式而得名。将做好的馅丸放进装有糯米面的簸箕里来回多次滚动,让它裹上一层又一层雪白的糯米面,变身为一个个圆滚滚的“雪胖子”。在老家的日子,每年母亲做好汤圆后,都会煮来让我先品尝。我趁热将汤圆一口咬开,馅仁的酥甜与糯米的糯香一起在舌尖上蔓延,带着微黏的韧劲,慢慢滑下喉咙。香甜,爽滑,软绵。我一边嚼,一边烫得张口呵气,深冬的清冷空气瞬间也温暖了起来。

    ③刚进腊月,母亲就会去集市上精心挑选糯性强、口感细腻的本地糯米。腊八节后两三天,将糯米淘得白白净净,浸泡在清水中,每天还要根据气温小心地把握换水的次数,保证糯米不变质。母亲说,米要泡半个月以上,做出来的汤圆才会爽滑细腻。

    ④腊月二十五左右,到了做滚沙汤圆最“甜蜜”的环节。母亲将精心挑选的酥麻、芝麻、花生、核桃等原料,一一放入锅里炒到香酥脆黄。母亲说,汤圆好不好吃全靠这口馅,每种食材都要分别炒,把握不同的火候,马虎不得。炒好的酥麻籽要捣碎成面,花生、核桃捣碎成颗粒状,芝麻则直接和入其中,加上捣碎的冰糖粒,再一起放入加热融化的红糖里,混合、拌匀、冷却,这就制成了香酥可口的馅料。

    馅料被母亲搓成丸子,像一排排整齐的鹌鹑蛋一般精致,放在盘子里,散发着香甜的气息,乌黑诱人。我趁着母亲不注意,拿起一个塞进嘴里,在舌尖的挤压下,馅丸在口中温润地化开,酥香甜蜜萦绕唇齿。母亲瞧见了会假装生气责备我,看到我嘴角残留的黑馅汁,忍不住笑出声来,我也跟着“咯咯”地笑了起来。

    ⑥馅料制好后就该制作糯米面了。母亲在头一天晚上把泡好的糯米舀出来,沥干水分。父亲把糯米捣成了粉面。母亲把糯米粉面舀出来,用最细的箩筛一遍,筛出最细的面,那才是做汤圆上好的米面。

    ⑦接着就是滚汤圆。母亲熟练地将一个个馅丸小心放在竹筛上,蘸浆、沥干,轻轻倒进铺好糯米面的簸箕中。父亲来回用力拉动、旋转簸箕,馅仁就在米面中滚雪球似的滚了起来,滚的力度和方向很有讲究。父亲原本是不会的,滚出来的汤圆不是不够圆,就是易散不够紧实。在母亲的反复指点下,父亲花了多年才将这门手艺练得炉火纯青。

    ⑧做好的滚沙汤圆通常是煮来吃,也可以蒸、烤、炸,但不管是哪种吃法都甜而不腻,糯香爽口。煮、蒸出来的滚沙汤圆白如雪球,蓬松糯滑,母亲叫它“银元宝”。烤、炸出来的滚沙汤圆色泽金黄,外脆内软,母亲叫它“金元宝”。

    ⑨正月初一,母亲把做好的滚沙汤圆端上桌时都会说:“金元宝、银元宝,初一吃个大元宝,一年四季样样好。”我跟着念一遍,然后在欢笑中吃“元宝”。

    ⑩复杂的汤圆做法是祖辈一代代传下来的。后来我在舅舅家看到一本泛黄的族谱,里面记载了先祖在清初由江西迁移至贵州,在这块土地上勤奋耕耘,兼做麻糖、汤圆等小吃生意,生活富足。或许正因滚沙汤圆曾是家族赖以生存的手艺,他们才一代又一代精益求精地制作和传承,那是家族的记忆,也是团圆的滋味。( 选自《人民日报》,略有删改)

    1. (1)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主要写母亲制作滚沙汤圆的细节,在制作过程中还写到了父亲,但是在内容上并没有显得多余,反而展现出一家人制作汤圆时温暖的家庭氛围。 B . 文中第⑤段划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母亲做好的馅料比作鹌鹑蛋,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制作馅料的精致。 C . 文章第⑧⑨段描写母亲把不同做法做出的汤圆用“银元宝”、“金元宝”命名以及正月初一我们在欢笑中吃“元宝”的情景,体现出母亲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D . 本文主要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兼用记叙和描写,细致地描写了母亲制作滚沙汤圆的全过程。
    2. (2) 请根据③~⑧段的内容概括母亲做滚沙汤圆的整个过程。

      ——淘净糯米后泡在清水中————制作糯米面————煮、蒸或烤、炸汤圆

    3. (3) 请结合语境,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⑦段画线句。

      母亲熟练地将一个个馅丸小心放在竹筛上,蘸浆、沥干,轻轻倒进铺好糯米面的簸箕中。

    4. (4) 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感受到的“年里汤圆甜”甜在哪些地方?
    5. (5) 说一说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