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温州会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如今,我们的表达中充满了“梗“。 “yyds” “绝绝子”“栓Q”不绝于耳,大家造梗、抛梗、接梗,玩得不亦乐乎。一句“笑死“终结尴尬,一张“狗头“无声胜有声,一个“害“表示无奈……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出现审美疲劳,表达上变得焦虑。

    诚然,梗也是一种表达方式的创新。它们反映了语言的发展实际,为语言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活水。比如“网红““脑洞”“脑补”等网络流行词就被收录进《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以特有方式记录着社会的变迁。同时,梗作为一种网络文化现象,彰显了现代人张扬的个性和跳跃的思维,使用起来亲切可感。

    但更应看到,过度玩梗或将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值得我们深思。一个接一个的梗让我们变得笨口拙舌,出现“文字失语症“。网梗用多了,我们会不自觉地被其所搭建的“信息茧房“环绕。满脑子网络流行语、表情包、拼音缩写,在真正需要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时,想说却不知如何说,陷入“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的窘境。

    这实际上就是表达能力的退化。置身不同场景,面对不同对象,如果只有一概而论、大差不差的表达,极易造成词不达意。比如,草莓好吃是“yyds”, 东坡肉好吃也是”yyds”, 那它们之间的区别就会被掩盖,我们对生活的不同感受就会被消弭。

    某些梗还是语言在“通胀“中“贬值“的表现,看似可以指代一切,其实什么也指代不了。被“梗”住的表达多是网民情感宣泄的出口,代表什么意义其实没那么重要。一旦新鲜感过了,情绪阈值被拉满,更令人亢奋的新词就会诞生。如此循环往复,最终将导致语言的枯萎。比如,有人戏谑,面对黄昏水波和夕阳西下的美景,满肚子搜罗不出一句能直抵心灵的赞美,最终以“绝绝子“草草收场,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早已被抛诸脑后。

    通“话“膨胀伴随过度玩梗而出现,一定程度上还会形成交流壁垒。比如,emoji 的”微笑”表情在父母辈看来代表高兴友善,而年轻人往往用来表示“皮笑肉不笑““冷笑”,这就会产生信息传输失真和交流障碍。过度玩梗就像在吸食新型大脑“毒品“,使我们逐渐丧失思考力。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大 脑将观点通过语言描述出来,经过讨论交流,进而形成新的思想。习惯使用网梗,一定程度上会侵蚀语言组织能力,消磨遣词造句、深度思考的耐心。脱口而出的语言,省却了大脑编码处理的过程,就会变得空洞粗粝,使我们一步步沦为“失语者“。

    (节选自之江轩《被”梗”住的表达》)

    1. (1) 下列对文中”梗”的相关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梗”活跃于时下表达中,给人带来表达的乐趣,也给人造成了表达的焦虑。 B . ”梗”是一种表达方式的创新,可以说没有”梗”就没有语言的传承和发展。 C . ”梗”的使用会让人们出现”文字失语症”,不自觉地被”信息茧房”包围。 D . ”梗”作为一种网络文化现象,彰显了现代年轻人张扬的个性和跳跃的思维。
    2. (2)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草莓好吃是”yyds”,东坡肉好吃也是”yyds”,这暴露了表达能力的退化。 B . 用”绝绝子”来赞美丰富的美景,这正是语言在”通胀”中”贬值”的表现。 C . 通”话”膨胀会导致过度玩梗的出现,并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形成交流的壁垒。 D . 语言和思维间的关系是双向的,习惯使用网梗,会影响语言组织和思维能力。,
    3. (3) 下列表述不能体现费孝通所谓”乡土本色”的一项是(    )
      A .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B .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C .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D . 安土重迁,叶落归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