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 ·学记》)
【乙】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①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②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③有道而正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 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 “好 问则裕。”孟子论: “求放心⑤”,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选自刘开《问说》)
【注释】①达:通达。②奚:怎么。③就:靠近。④正:匡正。⑤求放心: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 。
翻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的贫穷困苦,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理解:在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 "知困"两种情形后,进一步分析了"知不足"和"知困”带来的好处。
B .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翻译:(对)同自己水平相当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晰地分辨它啊。
理解:不管是“贤于己者” “不如己者”,还是“等于己者”,都可以向他们询问,并且有所收获,正面阐述了"问"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