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某同学活动中搜集的相关资料。阅读文字,完成问题。
老子曰:"上善若水。”《国语》阐释"善"为"德之建也”, “和"与“善"相辅相(chéng) , " 善 " 是“和”的基础,是实现"人和"的道德支撑; “和”是“善”的结果与目的。中国人自古以来形成的天人 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世界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融会/融汇进奔流不息的民族血液中,镌刻于家国万代的文化基因里,奠定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精神基础。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世界上有200多 个国家和地区、2500 多个民族、多种宗教。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世界也 因此更加丰富多彩。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差异不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 任何一种文明都无法最终将自己的模式强加于另一文明之上,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 类的精神瑰宝。文化的传承与演(yì)需要不同文明之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 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音义】yi ①不相同:~样 |~读 |~口同声
大同小~ |求同存~。②新奇的;特别
的:~香 |~闻 |优~ |珍禽~兽。③惊
奇;觉得奇怪:惊~ |诧~。④另外的;别
的:~日 |~乡。⑤分开:离~ |~爨(分家)。
孔子说: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 · 子路》)其中“和而不同”的思想,不仅是一 种人际交往的方式,更是一种对待世界的哲学态度。和而不同,基于事物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是造就整体性 和共同性【甲】产生新东西的力量。 “共同"与"同”内涵有别【乙】"共同"是多因素的“和”的化合,而"同"只是单一事物的叠加。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而不同,才能万物并育、大道并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观念的重要体现。
如此丰富的思想, 一言以蔽之,就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就是“和而不同”。
乾隆皇帝为中和殿御笔题字“允执厥中”,意为言行不偏不倚,符合中正之道。请你结合其字体及书法相关特点对题字进行赏析。
中华民族历来崇正义、讲仁爱、尚和合、求大同, 其中源远流长的中国“和”文化,蕴涵了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人心和善以及和平和睦和谐的一贯理念和追 求,“以和邦国”“以和为贵"的文化基因已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这与西方的“世界主义”有着本质
的区别。
①正是这种具有中国式“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
②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
③ 创造了开放包容、兼收并蓄、胸怀天下的中华文化
④涵养了中国人以“天下”理念为核心的格局、气度、情怀
⑤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 ·学记》)
【乙】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①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②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③有道而正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 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 “好 问则裕。”孟子论: “求放心⑤”,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选自刘开《问说》)
【注释】①达:通达。②奚:怎么。③就:靠近。④正:匡正。⑤求放心: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 。
翻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的贫穷困苦,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理解:在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 "知困"两种情形后,进一步分析了"知不足"和"知困”带来的好处。
B .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翻译:(对)同自己水平相当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晰地分辨它啊。
理解:不管是“贤于己者” “不如己者”,还是“等于己者”,都可以向他们询问,并且有所收获,正面阐述了"问"的重要作用。
A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B《文化苦旅》 C《撒哈拉的故事》
【材料一】
2021年,中国航天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深空探测能力显著提升。从地月系到行星际,我 国迈出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飞越4亿多公里的深空,2021年2月10日,天问一号探测器顺利进入 大椭圆环火轨道,成为中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5月15日,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 人的印记。5月22日,祝融号火星车开始巡视探测,100天行驶距离突破1000米。6月11 日,天问一号 探测器着陆火星首批科学影像图发布,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彰显出中国航天的创新自信。
2021年,月球探测任务科学研究取得新进展,轨道器与月球车任务刷新纪录。2021年3月,嫦娥五 号轨道器成为中国首个进入日地L1 点探测轨道的航天器,开展拓展任务。嫦娥四号着陆3周年之际,玉 兔二号月球车行驶里程突破1000米。与此同时,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研究工作不断推进,中国科学院发布 最新研究成果,证明了月球直至19.6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填补了人类对月球晚期演化历史认知的空白。
【材料二】
2021年,中国航天应用服务继续取得重要进展,在轨运行应用卫星数量超过500颗。天通一号03星、天链一号05星、风云三号E 星、海洋二号D 星……一颗颗卫星成功发射,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不断完 善。仰望星空,以中星、亚太、天通等系列卫星为代表的通信广插卫星体系,以风云、资源、海洋、环境 减灾、高分、天绘等系列卫星为代表的遥感卫星体系,以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共同构成较为完善的卫星应用体系,有力支撑了各行业、各区域的综合应用。以高分专项为例,高分遥感数据广泛应用于国土资源调查、环境保护、农业发展、林草监测、防灾减灾、气象预报等领域。航天科技惠及民生,带来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材料三】
2022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完成了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以天和核心舱为控制中心,问天、梦天实验舱为主要实验平台,常年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全面建成。从搭载杨利伟的神舟五号,到搭载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的神舟十三号, ,2022年升空的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和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分别完成在轨驻留6个月的任务。2022年是完成空间站建造的决战决胜之年。同时,中国航天还将在探月工程四期、小行星探测重大任务、深空探测国家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开启新征程。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月光下的母亲
何君华
① 我跟陈老师说,我母亲病了,我要回去看她。陈老师同意了。
② 陈老师不可能不同意。因为现在已是下午5点,我在县中学寄宿,我家离学校有30多里。这个时候来请假,想必我母亲病得很重。
③ 我不是一个好学生,我撒了谎。我母亲根本没病,我是饿了,或者说是馋了。在学校食堂天天吃咸 菜,顿顿吃腌萝卜,我都腻了,我要回去吃一碗母亲做的鸡蛋手擀面。我最爱吃她做的鸡蛋手擀面了。我
们学校只在每月月底两天放假,其它时间学生都在校寄宿。每个月上学的那天清晨,母亲都会为我做一碗鸡蛋手擀面,而这也成了支撑我继续上学的唯一动力。
④ 当我坐的最后一趟班车到镇上时,镇上已经没有机动车的影子了。我只好徒步回家。 天上的月亮真 大,公路上一个行人也没有。我走啊走,肚子饿得发慌,心里只盼着早点吃到母亲做的鸡蛋手擀面,步伐
便愈来愈快。
⑤走到村口时,我借着月光看见我们村打谷场上有一个人影,那人正将一捆又一捆麦子奋力地抽打在木桶上。
⑥ 那时,我们那里还没有脱粒机这样的农用机械,即便有,也没人用得起,家家户户都是这样手工脱 粒。这种脱粒方式速度慢、效率低,要想及时将全部的麦子脱粒归仓,实在是一项耗时费力的大工程,但
即便如此,也从来没听说过有人连夜赶着脱粒的。
⑦我在心里嘀咕:是谁这么晚还在干活儿呢?心下突然有一种不好的预感。
⑧我加快步伐走到家门口,赶紧用手摸门。我的手摸到了一把铁锁。我知道,打谷场上的人不是别人。
⑨ 我哭了。
⑩还能是谁呢!别人家都是夫妻二人一起赶工,我父亲在浙江打工,家里家外的活儿只有母亲一个人干,除了她还能是谁呢!
⑪我哭了,号啕大哭。
⑫ 母亲做的鸡蛋手擀面好吃,她自己却从来舍不得吃一碗。她就这样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还要没日没夜地干活儿供我上学 ……哭完,我没拿钥匙开门,也没去打谷场喊母亲,而是扭头往学校的方向走去,鸡蛋手擀面也被我全然抛到脑后。
⑬ 我知道路上肯定没有车了,只能徒步回学校,就算这样,我也决不回头。茫茫月光下,乡村公路上 寂静无人。我一个人赶夜路,却没有感到一丝害怕。当徒步30多里路回到学校时,天已经大亮了。
⑭ 陈老师关切地问我母亲的病怎样了,我说我母亲没病,是我病了。说着,我的眼泪又不争气地落下来,怎么也止不住。陈老师不明所以地看着我,想问我为什么哭,但似乎很快明白了什么。他终于没开口,只是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
⑮我知道,我该收起自己的娇贵病,也该认真学习了。从昨晚到今晨一粒米没进,但我一点儿也不觉得饿,我径直向教室走去。
⑯ 我以前只知道有人冒着毒辣的阳光干活儿;那一晚,我知道,也有人顶着月光干活儿。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发生 |
① |
发展 |
“我”发现母亲在月下的打谷场手工脱粒 |
结束 |
② |
成都印象
张香玉
① 回想去年暑假,同好友同行,再次入川。随意而行,乡野闹市,别有一番乐趣;随心记录,点点滴滴,都是过目的留痕。
②读李白的诗: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便爱上 了成都。想去寻找旧时成都的繁华与秀丽,想要领略这个城市独有的风姿,想去享受那闲适散淡中让人回 味无穷的茶文化和麻辣美味,想去感悟那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成都,是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③ 告别柳江,驱车前往,慕名瓦屋山。 一路蜿蜒,竹林茂密,绿色尽收眼底。
④ 坐车环山而上,转缆车至景区,沿步梯,拾阶而行,忽上忽下,远望近观,触目即景。此山得名, 因屋顶平坦,貌似屋檐,也称桌山。 海拔不高,游人稀少。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群山叠翠,溪水潺潺, 冷杉林立,杜鹃遍野,高山飞瀑,天虽不晴,没赶上雨,天空泛蓝,云雾缭绕,碧水深邃,水气升腾。 林中步道,灌木丛中,偶有松鼠出没,警惕性高,拍摄捕捉之灵动,难也。路遇背工,佝偻背脊,篓驮砖瓦, 一步一步,感慨良多。帅帅小宝,撒娇耍泼,不是喊累,就是睡意朦胧。辛苦宝爸, 一路怀抱肩驮, 抱娃背包,健步如飞,累得宝妈,步履匆匆,借拍照之名,歇歇停停。回来路上,遇一摄影爱好者,搭话闲聊,赏四季风景,飞鸟掠影,叹大自然之灵性,脑补四月杜鹃花开,映山红遍。话说珙桐 (gǒngtóng), 也叫鸽子树,有植物界活化石美称,只知其名,不解其貌,又过花期,如眼前相见,依旧错过万 年,留有遗憾,愿四五月再来,赏花、赏花、还是赏花。最后,附小诗一首以记之:巴山楚水钟灵地,天公作美气候宜。登高远望皆美景, 一步一展天地中。
⑤下一站,都江堰。还在路上,点滴随感,随心记录,留给岁月,留给自己。
⑥堰为低坝也,几易其名,宋代称都江堰,时至今日。景区口有一古文化街。进入景区,中间步道直而宽,两旁间隔有度,龙口喷泉,流水潺潺,历代治水功臣,昂首遥望。下台阶至宝瓶口,远观鱼嘴分江。从宝瓶口至飞沙堰至鱼嘴,逆游览路线顺道来,更为明晰。两千多年前,频生水患。李冰父子,借前 人之经验,治水有方,功在千秋万代,青史名垂。第一步鱼嘴分江,挖沙筑岛,四六分水,月牙形岛因似 鱼嘴而得名。外江泄洪,人工开凿内江,引水灌溉,肥硕成都平原,造就天府之国。顺江流至飞沙堰,二 次分流,巧妙利用河流转弯,将泥沙排至外江,引水入宝瓶口。堰高215米,高低不宜。高则排沙不利,低则引水不及。江水至宝瓶口,控制流量,功在口推,旱季淘沙至卧铁,深浅不宜。遥望青山, 目送江水,叹古人之智慧,惜当下之福祉。有意登高而望全景,而止于力不从心也。 一路折返,观锦鲤游波,听竹林浅语,闻夏蝉高歌。
⑦ 出其门,至古街,欲拍照留念,寻食客众多之所,品各种味蕾之面。然后漫步古街,再品南锣鼓巷 之韵,意境不得同语,梧桐夹道,更添浪漫,精品小店,创意无限,幸得一枚幸运草戒指,匆匆赶回,兴 致未尽,只好一饱眼福。顺着那古朴的青石板,望进巷子里面,看着高低不平的屋子,似乎亲切很多!手 触碰到古建筑中特有的滴水檐,又仿佛走进了优美的童话故事中去!屋顶上小巧而雕刻着花纹的黑色小瓦 当,在经历多年的风吹雨打的冲刷后,盖上了一层薄薄的青苔,深绿而微显暗黄,似乎在诉说着它的忧郁与悠悠历史!
⑧打卡杜甫草堂,院落古朴清幽,空气湿润,沿林荫小路,观亭榭典雅,剪荷塘小影,赏翠竹清秀,看鱼影嬉戏。走进文化殿堂,追忆杜甫生平,品平民之风骨,半解草堂历史,感于后人敬仰。穿庭轩,绕河畔。曲径通幽处,有茅庐,有古木,有绿波,有花草,有碑石,有诗作,有雕像 ……有笛声悠扬,有古 乐绕梁,漫步因中,享文化和雅趣。杜甫的草堂虽小,却涌出了盖世的诗章。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 俗淳”,这宏伟博大的抱负,气吞山河! “三吏三别”诉说百姓心声,为百姓呼号,为人民呐喊!杜甫,不仅使成都的文化底蕴增厚,也为中华文化历史书写了最光辉的一页。
⑨寻一高处,边吃边望,看人头错落攒动,人影川流不息,有感于天府之都魅力也。
⑩ 归,累也;休,乐也!
(选自《现代教育报》,有删改)
所至(游踪) |
所见(风貌) |
所感(感想) |
瓦屋山 |
山水花草,各种动物 |
登高远望皆美景 |
都江堰 |
鱼嘴分江 |
① |
② |
梧桐夹道、精品小店、古朴建筑 |
③ |
杜甫草堂 |
④ |
文化底蕴丰厚 |
一高处 |
人头错落攒动,人影川流不息 |
天府之都魅力无限 |
法。
题目一:生活中,声音无处不在。它可以是我们听到的万物之声,也可以是我们听到或看到的各种信息。
这些声音中,最令你难忘的声音是什么?请以"留在心底的声音"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题目二:古人云: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请将“和▲一起去旅行”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可写实,可想象。写一篇故事。
要求: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和师生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