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3七下·衡南期末) 阅读下面非连续性文本,完成问题。

    [材料一]2019年全国政协会议上,有全国政协委员提交《关于在全国中小学进行繁体字识读教育的提案》,教育部在官网就此提案公开答复。教育部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因此,学校教学应依法使用规范汉字,但在中小学经典阅读和书法教育中,会涉及繁体字教育有关内容。人们阅读古籍、书法写作或与港台地区进行交流时,识读繁体字也会带来诸多便利。从汉字发展规律和教育体系两方面而言,如果将识读繁体字纳入到中小学教育范畴,未必是一种好的保护繁体字的方法。

    现行的中小学教育以通识教育为主,繁体字并不适合纳入到这一范畴中来。一则,简单繁体字的识读,早已纳入到现有的课程当中。二则,更为全面的繁体字识读教育更适用于有专业需要的人学习,在多数人基本能够认读繁体字的前提下,系统学习繁体字的门槛不高,掌握它不是难事。如果将繁体字纳入通识教育,势必要增加对识读繁体字的考核,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繁体字的兴趣。

    [材料二]“吃嘎嘎、打嚯嗨、好行实、牙尖……”,不久前,成都天府新区航空旅游职业学院开设了一门《四川方言》选修课,引起了同学们的广泛参与和热议,并成功登上微博热搜榜。记者了解到,学校把四川方言当作一门课程属全国首次,初次开设使有一千多名学生选择,课程更是获得了绝大多数外地学生的青睐。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多样,方言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具有丰富的特色文化底蕴,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方言生动、形象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每种方言都能表达出使用者的世界观、思维方式、社会特性以及文化、历史等,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若方言没落了,那么蕴藏其间的语言艺术、乡土文化、人文历史,也就随之湮灭了,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文化损失。

    (《中华读书报》2019年12月16日)

    [材料三]过去的2019年,我们的社交方式、信息获取方式乃至生活方式,都在发生更深刻改变。人们在为奋斗者喝彩的同时,也对所谓的“996工作制”产生质疑;既热衷于以“X千万条,Y第一条”造句,也在类似“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的表达中展现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个体个性的鲜明;盘他、雨女无瓜、柠檬精、断舍离等流行语,让很多人感到摸不着头脑,一些人却高度认同、非常默契,这提示我们,分众化的社交趋势更加明显,不同社交图的人往往有着全然不同的文化生态和话语体系。如果把这种巨大的差异性放在70年岁月变迁的历史长河中去观察,我们就会看到,这种千差万别、形态各异,展现的正是生活选择的自由、社会文化的多元、人的个性的舒展。

    (《光明日报》2020年1月5日)

    1. (1) 下列选项中对三则材料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在尊重汉字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在一定的使用环境和场合保留繁体字有合理性。 B . 推广普通话是国家法定的要求,但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方言的作用也不可缺失。 C . 保护繁体字的前提是尊重汉字自身发展的规律,传承方言也在传承文化。 D . 语言发展的趋势是走向流行化和网络化,不需要文言文式的交流。
    2. (2) 综合三则材料,我们应如何合理使用普通话、方言和网络用语?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