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一下·杭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孔子曰君子求诸已众甫亦当自思所以致其然者不可专罪天下之人也。夫侵官,乱政也,介甫更以为治术而称施之;贷息钱,事也,介甫更以为王政而力行之;徭役自古皆从民出,介甫更欲敛民钱雇市佣而使之。此三者常人皆知其不可,而介甫独以为可,非介甫之智不及常人也,直欲求非常之功而忽常人之所知耳。夫皇极之道,施之于天地,人皆不可须臾离,故孔子曰:“道之不明也,我知之也,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介甫之智与贤皆过人,及其失也,乃与不及之患 , 此光所谓用心太过者也。

    (宋·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1. (1) 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而议事不合 每:每次。 B . 反覆不宜卤莽 反覆:(书信)往来。 C . 贷息钱,事也 鄙:卑鄙。 D . 乃与不及之患 均:平均。
    2.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子曰君子/求诸己/介甫亦当自思/所以致其然者/不可专罪天下之人也 B . 孔子曰君子求诸己/介甫亦当自思/所以致其然者不可/专罪天下之人也 C . 孔子曰/君子求诸己/介甫亦当自思所以致其然者/不可专罪天下之人也 D . 孔子曰/君子求诸己/介甫亦当自思/所以致其然者不可专罪/天下之人也
    3. (3) 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安石信中“区区”“某”“窃”,都是表自称谦辞,运用它们能体现写信者的教养。 B . “终必不蒙见察”“百姓之不见保”的“见”字表被动,与“冀君实或见恕”的“见”不同。 C . “与王介甫书”意为“写给王安石的信”,古人还常用“鸿雁”“尺素”“锦书”代指书信。 D . “此光所谓用心太过者也”的“用心”有费心、专心之意,与《劝学》中“用心一也”相同。
    4.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安石明知会遭受众人怨恨非议,依然力行改革,体现了他作为政治家的魄力和改革家的远见卓识。 B . 面对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反对派的汹汹言论,王安石借用盘庚迁都的史实表明自己不怕非议坚持改革的决心。 C . 司马光认为王安石的智慧和德行超出了一般人,使得世人无法理解和接受他,最终必然导致变法失败。 D . 王安石与司马光所持政见不同,以书信往来展开辩驳,但言辞恳切,只谈公事,不泄私愤,展现两人坦荡的胸襟。
    5. (5)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②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③道之不明也,我知之也,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