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
  • 1. (2023·琼海二模)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孔子从道德感情的基础出发,提出“仁者爱人”之说,为儒家慈善观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孟子主张先天性善,提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认为“恻隐之心”是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慈善活动的动机所在,儒家文化中慈善思想的另一源头是《礼记》《周礼》,这两本书中关于古代礼仪的记载成为后世慈善组织及慈善活动的理论源泉。“民为邦本”是儒学的重要思想,反映到社会慈善观方面,就是主张君主要“惠民”,实施仁政。唐宋明清诸朝的一些统治者在很大程度上即受到这种传统民本思想的影响,力行仁政,敬德保民,兴办或扶持慈幼局、养济院、普济堂等各类慈善机构。大同思想是儒家文化中最具理想主义色彩的内容,对后世的社会慈善事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受儒家义利观的熏陶,古代众多儒者大都重义轻利,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开展救困扶危的慈善事业。明清时期,商人也自觉地加入社会慈善活动中,大大推动了民间慈善事业的发展。 

    ——摘编自周秋光、曾桂林《儒家文化中的慈善思想》

    材料二:西方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慈善思想资源。基督教倡导“博爱”,讲究“爱上帝”和“爱人如己”,信奉“十诚”,这些观念后来也逐渐融入人们的思想,奠定了早期慈善意识的基础。在阿奎那看来,慈善是超自然的、直接指向神的美德。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将每一个人的自由、平等和幸福视为最高价值,合理地保护自身利益,同时施爱于他人。这种基于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互助行为,将慈善意识提高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康德认为,慈善是为了实现永久和平,他把建立在公正、公平基础上的政治作为最高的善。国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积极发展慈善事业。他认为,慈善行为的发生与责任紧密相连,尽自己所能为他人做好事,是每个人的责任,同时也需要外在行为规则——立法规范,即需要政府监管。他强调应尊重受助者的人格尊严,不能简单地把慈善看成是一种“施恩”。 

    ——摘编自王晶《西方文化中的慈善意识探究》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文化中的慈善思想的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文化中的慈善意识的特征。
    3.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从中国慈善思想与西方慈善意识中获得的启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