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对“思潮”有如此解释: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实业救国思想蔚然成潮。
材料一 (英国)国势之盛,人民之富,商力之雄,天下无与为比。识者推原事始,归功于《富国策》一书,彼仅商务一端,而四海方行,遂成此亘古未有之盛事……(中国的存亡兴废)皆以劝工一言为旋转乾坤之枢纽。
——陈炽《续富国策·劝工强国说》,1896年
材料二 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
国人之无常识也,由教育之不革新,政府谋新矣而不当,欲自为之而无力,反复推究,当此兴实业始。
——摘自张謇《张季子九录》(20世纪初)
材料三 中国民族、民权两层已达,唯民生未做到……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其生产力则贫。从前为清政府所制,欲开发而不能,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卜。
——孙中山《民生主义与社会革命》,1912年
材料四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也相继发布了一系列以发展实业为主要内容的施政纲领。唐绍仪在就任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时即发表演说:“新政府成立后即分设农林、工商二部,其宗旨,即在振兴实业。”
——《唐总理在参议院演说辞》,《申报》(1912年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