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
  • 1. (2023·襄阳模拟) 材料一:《明太祖实录》初修于建文元年正月“靖难之役”起兵前夕,书成于建文三年(1401年)十二月,燕王夺位之前夕,大略与“靖难之役”相始终。“叶惠仲等修《太祖实录》,指斥靖难君臣为逆党”。建文四年(时改称洪武三十五年)十月,下令重修《明太祖实录》,此距燕王夺位仅三月,而距建文一修成书不足一年。书文将其中触犯忌讳之处作删改增订,歌颂朱棣“靖难”之功,以图自解于天下后……《明太祖实录》强调事直文简,理明义彰,对典章制度记述尤为详明,这是史官们囿于封建正史编修传统之必然结果。 

    ——改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九卷

    材料二:明朝官方史料《奉天靖难记》《太宗实录》中都明确记载南京陷落之际,皇宫大火,建文帝朱允炕自焚而死,朱棣(太宗)将其厚葬。不过,当时也有很多建文帝逃亡的说法。康熙年间,修撰明史的史官分为两派,一派参照实录主张“崩死宫中”,另一派则主张“逊国出亡”。“自焚说”与“逊国说”两派相持不下,主持者王鸿绪最终采用“自焚说”。但是《明史》成书后,对建文帝最后行踪的记载是“宫中火起,帝不知所踪”,下文中又作补充“或云帝由地道出亡”。 

    ——摘编自《明史》等资料

    1. (1)  据材料一指出《明太祖实录》的史料类型,并分析说明《明太祖实录》的编纂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明清时期有关建文帝“自焚说”与“逊国说”出现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