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襄阳重点中学2023年高考历史适应性试卷(5月份)

更新时间:2023-08-09 浏览次数:68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 1.  西周时期,王城规模庞大,大多没有城墙,宫殿、宗庙、工商活动和居民区域零落分布,无明显功能分区。东周时期,王城规模缩小,呈现大郭城(工商业区和居民区)内套宫城(宫殿和宗庙)结构,宫城和郭城均有坚固的城墙。以上变化反映出东周(  )
    A . 工商业集镇的规模扩大 B . 天子权威与都城营建强化 C . 礼乐等级秩序逐渐加强 D . 军事动荡与社会分化加剧
  • 2.  如图是东汉十三州分布示意图,它反映了当时(  )

    A . 南北经济水平趋向平衡 B . 中原地区是古代经济中心 C . 中央行政体制重大调整 D . 多民族国家版图正式形成
  • 3.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四年,南齐派使节北上,恰逄冯太后丧事,齐使欲以朱衣入见,北魏派人四次往返劝阻,皆不肯更衣。后北魏以精通礼学的名士成淹与之辩论,齐使不敌,只得以丧服入见。这一材料可用于研究(  )
    A . 南北文化差异的原因 B . 礼乐制度的历史延续性 C . 南北政权的隶属关系 D . 北魏封建化改革的影响
  • 4.  “(范)文正公自政府出,归乡”,买下良田千亩,“号日义田,以济养群族”,又设义宅、义学,教养咸备。后人赞之曰:“自家而国,则文正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后,颇多士大夫仿效,政府还减免了一些义田的赋税及差役。这反映了宋朝(  )
    A . 政府履行社会治理主体责任 B . 政府施政与民间救济良性互动 C . 宗族开始承担社会救济责任 D . 士绅阶层以农为本的价值取向
  • 5.  清朝实施摊丁入亩,即将一省总丁银平均摊入地亩田赋之内统一征收。下表反映直隶十府五州通省摊丁后负担变化表。(单位:两)这说明(  )                                                                                                                                                                                                      

    府、直隶州

    顺天府

    水平府

    天津府

    大名府

    ……

    总计

    原征丁银

    36264.76

    2678.24

    8278.37

    47188.41

    ……

    400171.7

    摊入丁银

    26903.77

    14357.44

    17183.69

    56760.58

    ……

    404854.9

    A . 天津府地区相对地多丁少 B . 永平府农民赋税负担最轻 C . 标志着农业税在中国退出历史舞台 D . 由康熙皇帝下诏推行
  • 6.  下表是近代某文章的部分目录,据此推断其作者是(  )                                         

    序1

    内篇

    同心第一………………3

    教忠第二………………6

    明纲第三………………12

    知类第四………………14

    宗经第五………………16

    外篇

    益智第一………………35

    游学第二………………38

    设学第三………………40

    学制第四………………43

    广译第五………………45

    A . 林则徐 B . 张之洞 C . 郑观应 D . 梁启超
  • 7.  据统计,1902-1911年全国农村民变总数超过1300次。1910年农村民变次数最多,达250次。这些民变大多以“官逼民反”“官逼民变,绅逼民死”“扫清灭洋”“顺清灭洋”“灭洋仇教”“奉天灭洋”等为聚事口号。这折射出(  )
    A . 民主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B . 清政府的统治腐朽无能 C . 农民阶级的起义如火如荼 D . 义和团运动扩展到各地
  • 8.  它是中日战争初期日本对华战略进攻的最后一战,被称为“东方马德里保卫战”。战局虽以中国守军主动撤离而结束,但有学者认为,中国军队却在战略层面成为了真正的胜利者。“它”是(  )
    A . 淞沪会战. B . 武汉会战 C . 南京保卫战 D . 太原会战
  • 9.  如图为1950年1-5月上海市私营商店申请歇业情况(单位:家)。这一现象(  )                                 

    A . 源于“银元之战”紧张进行 B . 符合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特征 C . 说明上海亟须调整经济政策 D . 将引发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
  • 10.  20世纪80年代初,一些地方的供销社售货员因自身职业的优越感,对顾客态度十分蛮横,甚至很多供销社挂起了“不许打骂顾客”的标牌。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 . 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影响 B . 改革初期制度不够完善 C . 供销社售货员素质偏低 D . 市场经济体制刚刚起步
  • 11.  《吉尔伽美什与阿伽》是苏美尔时代的史诗之一,其中提及乌鲁克国遭遇外来入侵时,吉尔伽美什先是咨询长老会,长老会主张向对手投降,遭到吉尔伽美什的拒绝。吉尔伽美什转向咨询人民大会,人民大会主张抵抗。吉尔伽美什因此接受了人民大会的主张决定抵抗。这一现象说明当时乌鲁克国(  )
    A . 国家大事由人民大会决策 B . 国家治理具有原始民主遗风 C . 长老会权力不及人民大会 D . 国家机构建设逐渐走向健全
  • 12.  14世纪,英国约克郡一名丝绸商因拒绝行会检察官检查自己的秤砣,遂被行会到市长处控告其违反行会章程。尽管该商人申辩自己是无辜的,12名陪审员仍然认定其有罪,随后市长、市议员和市政官便对该商人进行罚款处理。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 . 城市的司法权由行会掌控 B . 城市治理出现近代化趋向 C . 行会阻碍了城市商业的发展 D . 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
  • 13.  西方学者论述道:“美国的革命并不仅是巴黎城中的一种时尚,它实际上已成了一种新的信仰。杰斐逊的《独立宣言》则是他们的‘圣经’。对法国人而言,要寻找‘早已遗忘的对神圣权利的绝妙阐述’,只需有这本‘圣经’就足够了。”以上材料意在说明北美独立战争(  )
    A . 终结了英国在北美的殖民统治 B . 受到启蒙运动的思想指引 C . 成为法国民主革命的宣传工具 D . 体现宗教改革的时代内涵
  • 14. (2023·成都模拟) 19世纪中叶,各种不满资本主义的思想,纷纷贴上“社会主义”的标签。这些思想有的主张恢复封建制度和小私有制度,有的主张通过社会改良来消除社会的弊端。19世纪后期,这些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潮退出历史舞台。这说明( )
    A . 马克思主义影响力扩大 B . 社会主义理论在西方失去市场 C . 工业革命缩小贫富差距 D . “福利国家”制度缓解社会矛盾
  • 15. (2023·广东模拟) 19世纪末,德国爆发了大规模的妇女运动,妇女为争取自身权益进行了大规模的抗争;但在20世纪初期,德国的妇女运动退守到非常传统的层面,女权主义者更多的在强调妇女应对家庭、国家负有责任。这一转变源于当时(   )
    A . 经济发展消解妇女政治诉求 B . 德国对妇女权益的保护 C . 国际局势紧张推动矛盾转移 D . 民族主义情绪有所缓解
  • 16.  1975年,苏联数学家、经济学家康托罗维奇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指出,以线性规划构建最优化的方法将有可能大大提高经济工作的质量,从而有效利用资源,增加国民收入和提高生活水平。他的这一思想对西方数理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这表明(  )
    A . 国家干预理论仍受到重视 B . 美苏冷战局势有所缓和 C . 计划经济体制获西方认可 D . 新经济加速全球化进程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 17. 材料一:《明太祖实录》初修于建文元年正月“靖难之役”起兵前夕,书成于建文三年(1401年)十二月,燕王夺位之前夕,大略与“靖难之役”相始终。“叶惠仲等修《太祖实录》,指斥靖难君臣为逆党”。建文四年(时改称洪武三十五年)十月,下令重修《明太祖实录》,此距燕王夺位仅三月,而距建文一修成书不足一年。书文将其中触犯忌讳之处作删改增订,歌颂朱棣“靖难”之功,以图自解于天下后……《明太祖实录》强调事直文简,理明义彰,对典章制度记述尤为详明,这是史官们囿于封建正史编修传统之必然结果。 

    ——改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九卷

    材料二:明朝官方史料《奉天靖难记》《太宗实录》中都明确记载南京陷落之际,皇宫大火,建文帝朱允炕自焚而死,朱棣(太宗)将其厚葬。不过,当时也有很多建文帝逃亡的说法。康熙年间,修撰明史的史官分为两派,一派参照实录主张“崩死宫中”,另一派则主张“逊国出亡”。“自焚说”与“逊国说”两派相持不下,主持者王鸿绪最终采用“自焚说”。但是《明史》成书后,对建文帝最后行踪的记载是“宫中火起,帝不知所踪”,下文中又作补充“或云帝由地道出亡”。 

    ——摘编自《明史》等资料

    1. (1)  据材料一指出《明太祖实录》的史料类型,并分析说明《明太祖实录》的编纂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明清时期有关建文帝“自焚说”与“逊国说”出现的原因。
  • 18. 材料一:1933年7月,《申报月刊》出版创刊周年纪念特大号,刊载“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特辑”明确规定讨论的重点包括中国现代化当采取哪种方式,个人主义的或社会主义的?外国资本所促成的现代化,或国民资本所自发的现代化?实现步骤怎样?……在讨论文章中,杨幸之等人认为,社会主义能够克服资本主义的弊端,要实现现代化,需要效仿苏联的社会主义。也有人主张采取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现代化,张素民提出发展受节制的资本主义,在大规模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对私人企业进行节制。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选择了适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探索非资本主义现代化。1979年后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找到了顺应全球发展潮流、兼采各国发展所长、发挥自身独有特色的发展方法。 

    ——改编自耿凡《八十九年前有关“中国现代化”的一次讨论》

    材料二:300年的殖民化过程带来了工业化资本原始积累,产业资本的扩张带来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需求,产生了一套资本形成、资本扩张的经验,这个经验是我们现在习惯接受的“现代化”的实质。欧洲的市场社会主义、福利政策,以及后来的福利社会主义和福利国家,也与此有关,这客观上形成西方话语环境中的“现代化”经验,使人不得不思考,这一经验是不是一个科学的东西。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和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33年这场“中国现代化”主题讨论的国际背景。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异同。
  • 19.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永远地改变了欧洲,但是对大多数欧洲人来说,世界变得更大,但欧洲在世界上的作用本质上没有改变,在帝国主义国家仍然统治着它们旧的殖民地和新的保护国的情况下,欧洲的全球霸权看起来更加安全。然而,这与现实不符。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二:相对于其他文明而言,西方的力量呈现出两幅画面。第一幅是西方处于压倒一切的、成功的、几乎是完全的支配地位……第二幅图画却与这第一幅画面大不相同。那是一个衰落的文明,西方在冷战中获胜带来的不是胜利,而是衰竭。 

    ——摘编自[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欧洲的全球霸权看起来更加安全”是与历史事实不符的?
    2. (2)  选取材料二中关于二战后西方发展态势的一个观点,并运用二战以来的世界史知识予以佐证。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后发国家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赶超过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其理想路径是从技术引进开始,历经复制性模仿、创造性模仿,最终实现自主性原始创新。如图是作者绘制的后发国家实现自立自强的模型图。 

    ——摘端自周代数等《迈向杆技自立自强》

    结合相关历史知识,紧扣如图中所示的一个或多个逻辑线索,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