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
  • 1. (2023·襄阳模拟) 材料一:1933年7月,《申报月刊》出版创刊周年纪念特大号,刊载“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特辑”明确规定讨论的重点包括中国现代化当采取哪种方式,个人主义的或社会主义的?外国资本所促成的现代化,或国民资本所自发的现代化?实现步骤怎样?……在讨论文章中,杨幸之等人认为,社会主义能够克服资本主义的弊端,要实现现代化,需要效仿苏联的社会主义。也有人主张采取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现代化,张素民提出发展受节制的资本主义,在大规模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对私人企业进行节制。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选择了适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探索非资本主义现代化。1979年后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找到了顺应全球发展潮流、兼采各国发展所长、发挥自身独有特色的发展方法。 

    ——改编自耿凡《八十九年前有关“中国现代化”的一次讨论》

    材料二:300年的殖民化过程带来了工业化资本原始积累,产业资本的扩张带来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需求,产生了一套资本形成、资本扩张的经验,这个经验是我们现在习惯接受的“现代化”的实质。欧洲的市场社会主义、福利政策,以及后来的福利社会主义和福利国家,也与此有关,这客观上形成西方话语环境中的“现代化”经验,使人不得不思考,这一经验是不是一个科学的东西。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和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33年这场“中国现代化”主题讨论的国际背景。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异同。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