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二下·新洲期末) 现代文阅读

    唐代文学思想的发展变化,与政局有关。但是它与政局的关系,主要是通过士人的心理状态表现出来的。政局影响士人的心理状态,士人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文学思想的发展变化。

    姑以唐诗为例。唐诗的繁荣大抵有三个阶段,即景云中至安史之乱前后(盛唐和代表转折时期的集大成的杜甫);贞元、元和间的中唐诗坛;大和、大中间的晚唐初期诗坛。第一个阶段,当然是众所周知的群星辉映的时期。第二个阶段,则是各个诗派、各个有鲜明创作个性的诗人出现的时期。第三个阶段,虽然总的成就较前两个阶段稍微逊色,但杜牧、许浑、李商隐、温庭筠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特别是李商隐,他简直把诗歌的高度表现技巧,把诗歌感情的幽微隐约的表达推向了极致。三个阶段,各有其繁荣的特点。这特点,便是艺术追求的不同,艺术成就的不同,文学思想主要倾向的不同。除了诗歌本身发展的内在原因之外,艺术追求、文学思想的不同,则直接受到士人心理状态的影响。

    盛唐诗人之追求风骨、兴象、自然的美,与此时士人的强烈入世思想,与他们对建立功业的热烈向往,与他们的充足自信心是分不开的,是他们这种情怀在美学理想上的反映。近百年的安定繁荣,国力强盛,培养了这一代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昂扬精神风貌。他们的豪雄气概与建立功业的强烈愿望,几乎处处流露出来。王维早年的《老将行》,孟浩然的《田园作》,高适的《塞下曲》,以及李白的大量作品,都充分表现了这一点。一大批诗人把边塞写得那样神奇壮伟,山河、功业、豪情,完全融为一体;向往、追求、理想,一切都带着明朗基调与乐观情绪。这就是盛唐风骨的思想基础,也就是盛唐风骨之表现出清刚壮大的特点,而不同于魏晋风骨悲怆慷慨的原因。正因为其时士人的这种精神风貌,所以他们无论写什么,都没有表现出缠绵悱恻、低沉靡的情调。可以说,没有这种昂扬的精神风貌,就不会有盛唐风骨,盛唐诗歌之所以为盛唐诗歌,也就难以想象了。

    唐代社会衰败的到来,特别是安史乱起之后,政局的突然变化在士人中引起了不同的心理反响。像杜甫那样,同情生民疾苦,系念朝廷安危,一片忠心,一腔血泪,遂在创作中走向写实 , 于“世上疮痍”中成为“诗中圣哲”。文学思想之从盛唐的倾向理想主义转变为杜甫的倾向于写实,当然与战乱引起的杜甫复杂的心理状态的变化有关。但不久,另一部分士人便表现出了另外的倾向,他们在突然到来的大战乱面前表现出了出世的心理状态。“时艰方用武,儒者任浮沉”,他们原先那种渴望立致卿相、建立不世功业的理想,被安史之乱和继之而来的藩镇割据、外族入侵、战乱连绵的政局一扫而光,他们感到生不逢时,在急剧动荡的生活面前,表现出一种不知所措的情绪。他们失去了自信心,沉湎于对开元、天宝盛世的回忆之中,而对现实生活采取了一种无可无不可的态度。这便是大历至贞元中这一段时间诗坛的背景。这时的诗人们的感情天地,比盛唐诗人们实在要狭小得多。他们已不再追求清刚壮大的气概,而是追求冷落寂寞的境界,追求冲淡与韵味。士人心理状态的变化,造成诗歌思想的这种转变。而诗歌思想的这种变化及其在创作中的表现,标志着唐代诗歌繁荣第一个高峰的结束,转入一个过渡期,等待着第二次繁荣的到来。

    待到贞元、元和年间,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它的智囊们,才仿佛从不知所措的心绪中惊觉起来,产生了一种渴望挽救唐王朝的衰落、渴望中兴的强烈愿望。他们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各式各样的改革主张,永贞革新自不必说,韩愈的反佛老,裴度的平淮西,以至白居易在《策林》中提出的对政治经济问题的种种见解,都是这种改革愿望的反映。只要看看柳宗元的那种执著求实的精神,看看他那些政治见解;看看韩愈反佛老的那种坚决的义无反顾的态度,就可以知道当时渴望改革的思潮是多么强烈。尽管政见不同,但希望朝廷强大起来、幻想中兴却是一致的。正是士人的这种改革精神,这种重又振奋起来的心理状态,才给贞元末至元和的文坛带来了新的生机。如果要简单地描述贞元末至元和年间文坛的总的风貌的话,那么可以用一句话加以大致的概括,便是:充满革新精神。诗歌上“讽谕”说的提倡,散文上“明道”说的出现,为革新精神在文学上的反映固不待言;诗歌思想上韩、孟之尚怪奇,李贺之追求瑰丽斑斓,也无一不充满革新精神。正是这种革新的精神,促使中唐诗坛出现了众多创作个性极其鲜明,彼此之间艺术风格、艺术表现方法差别极大的诗人和不同的诗派,出现了唐代诗歌的第二次繁荣。可以说,唐诗的第二次繁荣,与此时士人的改革精神关系至为密切。

    随着改革的失败,中兴成梦,士人心理又起了变化。虽仍惦念王朝盛衰,时存希望,而又明知衰败之无法挽回,繁华已成陈迹。这种矛盾的思想状态,使此时士人的视野转向历史的回顾与思索,转向闺阁庭园,给诗歌带来细腻的情思与技巧。唐诗最后一个高潮的特点,同样是与士人心理状态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

    唐代文学思想的变化与士人心理状态的变化的关系,具有普遍意义。由于中国封建社会里文人普遍地走入仕参政的道路,文人的命运往往和政局的变化关系至为密切。他们的思想状况、精神风貌,也就随着政局的变化而变化。而这种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情趣、审美理想,当然也影响到他们的文学思想。他们的创作很自然地反映了他们的心理状态的变化,反映了他们的追求。政局的变化,士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创作倾向的变化、文学思想的变化,常常是很敏感地联系在一起的。

    (摘编自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画线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入世”指投身到社会中去,“出世”则与之相反,指超脱人世,摆脱世事的束缚。 B . “写实”在文中指据事直书、真实地描绘事物,在一定程度上与“理想主义”相对。 C . “时艰方用武,儒者任浮沉”大意为时世艰难,武将获得重用,儒生却备受冷遇。 D . “智囊”比喻足智多谋的人,在文中指为“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出谋划策的人。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唐代士人的心理状态中,可以看出唐代文学思想的发展变化与政局的关系,政局变化间接影响到文学思想的发展变化。 B . 盛唐和转折时期是唐诗发展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大家辈出,诗人先是充满豪雄气概,渴望建功立业,后来心态大为改变。 C . 贞元末至元和年间,士人强烈的改革精神和振奋的心理状态给文坛带来了新的生机,诗坛百花齐放,重新出现了繁荣局面。 D . 晚唐初期,士人的视野转向闺阁庭园和对历史的回顾与思索,诗歌的总体成就虽稍逊前两个阶段,但仍然出现了一些大家。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群星璀璨的晚唐诗坛中,李商隐尤为杰出,他在诗歌的高度表现技巧和幽微隐约地表达诗歌感情方面,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B . 安史乱起后杜甫忧国忧民,一片忠心,一腔血泪;另一部分士人却不知所措,失去信心:这是他们成就高下悬殊的重要原因。 C . 政局变化常常影响文人的命运,影响他们的生活情趣和审美理想。因此,古代文人应自觉远离政治,专心一意从事文学创作。 D . 中唐时期很多诗人都有鲜明的创作个性,在艺术风格、表现方法上差别极大,这种“百花齐放”的现象,有助于诗歌的繁荣。
    4. (4) 唐代政局对唐代文学思想的发展变化产生过哪些影响?请结合文本材料简要说明。
    5. (5) 假如你准备撰写一篇古典文学论文,你从本文中可以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材料进行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