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一下·南昌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武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 , 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材料二:

    冬,晋文公卒。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孟明、西乞、白乙以归。文嬴请三帅,公许之。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北陵A文王之所B辟C风雨也D必死E是F间G余H收尔骨焉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何厌之有”与“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两句中的“厌”字含义相同。 B . “失其所与”与“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与”字含义不同。 C . “天奉我也”与“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鸿门宴》)两句中的“奉”字含义相同。 D .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两句中的“哀”字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过人的辩才,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 B . 烛之武见到秦君后,先放低姿态,坦言知亡,然后阐明得失,以利相诱,最后回顾历史,离间秦晋,最终让秦君退兵。 C . 杞子从郑国出使回来告诉穆公他手握郑国都城北门的钥匙,如果派军队袭击,可以占领郑国都城。 D . 孟明等三人被释放后,秦伯在郊外迎接,并没有怪罪三人,他认为不能因为一点小过失掩盖他们的大功劳。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

    5. (5) 宋代吕祖谦曾说“天下之事以利合者,亦必以利而离”,请结合材料一、二的事例进行简要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