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3八下·巩义期末)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夜在云观台

    贾平凹

    ①三年前,我从学校毕了业,莽撞撞入了社会,经了好多世事,人情却未练达,心便恹恹起来。在家读了些吉摩的书,只是一心儿恋那山水,便借着休假日期,自往丹江泛舟而游。到了山阳县,听得有一处胜地,便打问路径,一路寻着逍遥去了。

    ②先是逆着鲁羊河而上,河面很宽,水没过膝盖,两岸杨柳如堵墙一般,间或空出一段,看见岸上人家:一幢竹楼,半匝篱笆,有鸡的几声细吟。走上半天河水愈来愈浅,人家也见得稀少,眼见得天色晚下来,心想有胜地必有人家,便信步走去觅宿。

    ③进了绿树林子,在浅水中的石头上跳跃着走了一气,便见有了一条道路,道路两边不再是杨柳,挤满了竹,粗者碗口粗,细者恰有一握,出奇的都是出地一尺,便拐出一个弯来,然后端端往上钻去。时有风吹过来,一声儿瑟瑟价响,犹如音乐从天而降。竹林过去,便见一座石山梁,山梁赤裸,不长一棵树,也没一片草皮,沿山梁脊背凿着一带石阶。

    ④阶宽六寸,刚好放下脚面,阶距却一尺,步登一阶有余,跨两阶不足,需是款款慢上,不敢回头下看。这么上不到一半,便气喘吁吁,害怕得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

    ⑤好容易登到最后一阶,软坐下来,正感叹天地造物奇特,倏忽听得有什么响动,时而似云外闷雷,时而又觉在身下,四下看时,才见东西山梁两边,各有了两渠水悠悠去了。源头正从山弯后而来,在这山梁下凿分洞而过,水色翻白,山梁后侧刻着斗大的隶书:滚雪。

    ⑥一时倒忘了疲倦,我踏着源头走去,山势陡然窄得多了,拐过又一弯处,竟是一大潭渊。水青得发黑,幽幽的如一泓石油。潭上有一架大拱桥,弯弯的撑着两边山崖,像是一把张口钳,又像是一张拉紧的弓,似乎稍一松动,那山崖便要合拢。走上桥去,立即看见水里有了黑影,像在上镜中的梯子,愈往上走,那黑影愈拉得长,风动波起,那桥那人就在潭底晃动,自觉脚下的桥面也在动了,再不敢挪步。

    ⑦我大惊失色,一时不知何处有着人家,忽见潭上边的一块巨石上,端坐了一位老者:盘脚搭手,垂钓静观。我忙叫了几声,那老者竟不应不动。

    ⑧我慌忙跑过拱桥,随那边一条小路跑去,却见眼前兀然一座大坝,尽是大块青石砌起,两边又是杨柳青竹,只有风声竹声树声。我站在那里,茫然不知所措。我悔不该一个人竟到了这里,实在是太可怕了!顿时周身冷汗,头发一根根竖了起来,拔腿又往回路跑去,却见林中路分出几条岔道,奔来拐去,自不辨了东南西北。

    ⑨忽在远处,有了一点光亮,忙跑近一看,才发现是一处院落,门掩着,后屋的台阶上,有人在灯下剖鱼——正是那垂钓的老者呢。

    ⑩“老伯!”我站在他的面前问,“这是什么地方?”

    ⑪老者抬头看看,用手指着耳朵,示意耳朵不灵了。我大声又说了一遍,老者叫着:“这便是云观台啊!”

    ⑫老者知道我远路而来,就安顿我住下,又沏了一壶茶。

    ⑬我独坐在房里品茶。新月初上,院里的竹影就投射在窗纸上,斑斑驳驳,一时错乱,但干的扶疏,叶的迷离,有深,有浅,有明,有暗,逼真一幅天然竹图。我推开窗便见窗外青竹将月摇得琐碎,隔竹远远看见那潭渊,一片空明。心中就又几分庆幸,觉得这山水不负盛名,合该这里没有人家,才是这般花开月下,竹临清风,水绕窗外,没有一点俗韵了。

    ⑭我没了睡意,挑帘儿走了出来,老者还在剖鱼,我便对他夸道这地方绝妙。老者先是含笑,再是不语,末了狐疑起来,说:“照你这等心绪,这山水也会使你厌烦的哩!”

    ⑮“哪里,住在这里,就不开会了。”

    ⑯“还有什么好处?”

    ⑰“起码不多和人打交道吧。”

    ⑱老者突然呵呵大笑起来:“年轻人,你要知道,人是合群的,是热闹的,是鱼就应该到海里去,是虎就应该到林里去,要不,虎也要成了犬呢!”

    ⑲老者说完,又呵呵大笑不已,我却无言可答。

    ⑳老者端了灯,提着剖好的鱼进房里去了,院子里还留着那笑的余音。

    ㉑我突然想起了来时的惊恐,猜想那大坝之上,湖水浩渺,万籁俱寂,是何等可怕的境界。

    ㉒老者又走了出来,站在月光下说:“你去看看大坝里的水也好哩,那里边蓄了上百万个立方的水,静得落个树叶也能听见。可水蓄在这里,为的就是流下山去,水都恋着山下的田地庄稼,更何况人呢?你要寻什么,又要想摆脱些什么,你走到哪儿,不是脚下都带着影子吗?你走了一路,哪一夜月亮不相随着你呢?”

    蓦然有些醒悟了刹那间感觉到了我的幼稚我的浅薄我的可笑。我真想走过去握住老者的手,叫他一声“老师”,脚下却挪不开来,一股热辣辣的东西涌上脸面,只见那身后的竹帘影儿,静静地垂在新月里,那老者的笑声徐徐地浮动着,悠悠远去了……

    1. (1) 【绘图·理文脉】请你梳理本文的“所至”与“所感”,和同桌一起将空缺处补充完整。

    2. (2) 【批注·品言语】下面是同桌在阅读过程中摘录的语句,她觉得这句话写得好,但说不出来好在何处。请你从修辞和句式的角度,帮她完成批注。

      新月初上,院里的竹影就投射在窗纸上,斑斑驳驳,一时错乱,但干的扶疏,叶的迷离,有深,有浅,有明,有暗,逼真一幅天然竹图。

    3. (3) 【关联·析写法】班级就文章的写作手法展开讨论,请你和同桌代表你们小组发言。

      我的同桌发言:课外所读,可与课内关联;今人文章,可与古人相通。这篇文章的前半部分,总让我想起《小石潭记》:柳宗元被贬永州外出散心,偶然发现小石潭,本以为能够尽兴离开,却因为小石潭环境凄清,触发了内心被贬的凄苦之感,最后只得草草离开。

      我发言:两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处,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本文的作者初入社会,心情低落,

      我的同桌发言:我们的见解一致,请我的同桌再举例说说这种写法在《夜在云观台》一文中的体现。

      我发言:

    4. (4) 【践行·悟内涵】文章结尾写道:“我蓦然有些醒悟了,刹那间感觉到了我的幼稚、我的浅薄、我的可笑。”分享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