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打假”:衔着树枝飞越太平洋的鸟
8岁的弟弟正在阅读一本童话故事书。小语发现书中《衔着树枝飞越太平洋的鸟》一文,不符合基本科学真相。于是她搜集材料,准备写一篇说明文向弟弟说明白其中事理。
【材料一】
《衔着树枝飞越太平洋的鸟》故事内容
有一只衔枝鸟想飞越太平洋。这一天,这只鸟在地上含了一长树枝就向太平洋飞去了。在旅途中,那树枝起到了让人意想不到的作用;累了,把树枝扔进水里,站在上面休息;饿了,把树枝扔进水里,站在上面捉鱼吃,最终它成功飞越了太平洋。真正的强者能在没有条件中创造机会,就像飞越太平洋的小鸟,仅仅依靠一小截树枝就能立足,飞翔,成就自己的事业!
(选自《睡前故事》有删减)
【材料二】
鸟儿的飞行能力
需要飞越太平洋的鸟儿已经具备了完善的飞行能力。对一些远洋海鸟来说,飞越大洋不在话下。如信天翁,可以利用海浪起伏带动的气流毫不费力地滑行,累了就漂在海面睡大觉,反正羽毛是防水的。【A】2007年9月,二只代号E7的斑尾塍鹬(Limosa lapponica)用了
8.2天的时间斜跨太平洋,不吃不喝不睡觉,连续不停地飞了11587公里,从美国阿拉斯加直达新西兰,创造了鸟类不间断飞行的最长纪录,代价则是体重减半。【B】2020年,一只代号,4BBRW的斑尾塍鹬再次刷新记录,自9月16日从阿拉斯加起飞后,途中遭遇了大风,11天后才降落在新西兰,整整飞行了12200公里。这种鸟的标准体重在190~400克之间,身体像喷气式战斗机,有着长而尖的翅膀,飞行起来轻盈快速。这只雄鸟身上被安装了5克重的卫星标签,用来进行GPS追踪。它在这趟跨越南北半球的旅程中,飞行速度最大可达每小时89千米。它飞跃过了浩瀚的甚少有落脚点的太平洋;而且,虽然不能确定,但研究者认为它应该也没怎么睡觉,因为飞行途中的大部分时间它都在扑腾翅膀。这些斑尾塍鹬会在每年3月返回北半球。
(节选自“网易科技·科学探索”)
【材料三】
多大木头能载动一只鸟?
如果你想让一块木头能载动一只鸟,那么需要符合如下条件:木头产生的浮力≥(木头本身的重力+鸟的重力)。为了能让木头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们假设木头恰好被完全踩到水面以下。那么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木头的体积×(水的密度–木头的密度)=鸟的质量。根据海水的密度约为1000千克/立方米,而木头的密度在400–750千克/立方米之间,我们权且当这个鸟很聪明,找了比较轻的一种,木头的密度按500千克/立方米算。可得出:鸟的质量/木头的体积=500千克/立方米。简单来说,就是这样的结论:如果鸟是1千克重,那么,木头的体积=1/500立方米=
0.002立方米=2立方分米。所以结果显而易见了。
(节选自“百度文库”)
【材料四】
鸟类的迁徙路线
全球鸟类迁徙路线已知有八条,有两条迁徙路线上的鸟可能飞越太平洋。其中北极燕鸥迁徙路线从北极洲到南极圈,可以穿越太平洋。从其北部的繁殖区南迁至南极洲附近的海洋,之后再北迁回繁殖区,全部行程达40000多公里,这是已知的动物中迁徙路线最长的鸟类。就目前没有记录表明北极燕鸥在太平洋上飞行的时候嘴里是衔着一根树枝的。
(节选自“维基百科”)
如何合理安排说明顺序将事理说明白?小语邀请你一起探讨。
①
②
③
提示 |
采用怎样的说明顺序,一方面需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以及说明内容的侧重点来决定,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读者对说明对象的认识规律来安排。 |
问题 | 具体要求 |
问题一 | 小语想要用举例子的方法说明“有些鸟儿能飞越太平洋”。材料二中【A】【B】两个实例,哪个作为例子更合适?结合相应材料,加以分析。 |
问题二 | 小语发现材料三画横线处的结论过于深奥,弟弟无法理解,可以运用哪种说明方法使其变得浅显易懂?结合相关材料,说明理由。 |
【评论区】惊鸿:童话带给孩子的刻板印象:猴子喜欢吃桃子,兔子喜欢吃胡萝卜……其实,它们是吃草、树叶之类的。读过本文后,不建议孩子读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