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信修崚。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 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 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 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渼行, 忘路之远近。忽进桃花林, 央岸数百步, 中无 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渵人甚异之, 复前行, 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 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便舍船, 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自云先是避前世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 得其船, 便扶向路, 处处志之。及郡下, 诣太守, 说如此。太守即遗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遂迷, 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䩀, 高尚士也, 闻之, 欣然规往。未杲, 导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
(1)
上述文段的理解中,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乙】反映的都是古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B . “世外桃源” 是对 “大同” 社会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
C . 【甲】文侧重于议论,而【乙】文则侧重于记叙和描写.
D . 【甲】乙】都暗示了文中的言论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
-
(2)
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 . 甲文中所描述的大同社会可以简单地概括为 “人尽其力, 物尽其用, 全民保障, 社会和谐, 天下太平”等方面。
B . 孟子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与甲文中的观点相呼应.
C . 《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截德编菜的, 称为 “大戴《礼记》”。
D . “茂有马数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而自挽车而去” 这句断句无误.
-
-
(3)
下面对《桃花源记》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 . 渔人 “缘溪行” 拉开故事序幕, 溪水通幽、桃林奇美, 为桃花源的出现自然铺货.
B . “皆叹腕” 意蕴丰厚, 从中感受到渔人所说的与桃花源内的生活相比, 差异巨大.
C . 渔人辞别桃花源后, 得其船并循来时路而返, 这与渔人入桃花源的情节形成照应。
D . 作者通过真实存在的桃花源, 寄托政治理想, 反映美好腇望, 笔多曲致, 富有波澜.
-
-
(4)
甲文寄托着儒家崇高的社会理想, 其中对人才的选拔有什么标准?
-
-
(5)
《桃花源记》三处出现过历史时间名词, 即 “晋太元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乃不知有汉, 无论 魏晋”。请联系上下文, 分别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