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长春市第八十九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3-09-19 浏览次数:24 类型:开学考试
一、基础知识 (24 分)
  •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 . 然 (qiāng)     掇 (cuān)     纨 (kuà)     教学相 (zhăng) B . (bàn )  寒(jìn )  鱼(táo )  然而止(jiá ) C . 旋 (wò)        裂 (jûn)      纶 (jīng)       首昂视 (jiǎo) D .  (rǒng) 杂      追 (shuò)      褓 (qiáng)      犬牙参 (cī)
  •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告诫    浮燥   缅怀   决择    纷至沓来 B . 懈怠    堕落   沙砾   狡辨   风云变幻 C . 儒动    挚爱   演绎   瞭望   形将就木 D . 阻碍    污蔑    敦实   衰竭   目眩神迷
  • 3.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 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 . 头/干        包/安菅寨      蛮无理/才华 B . /请        掇/级而上     挑拨离/不容发 C . /驿站       肤/移默化      词夺理/身力壮 D . 野/粗      劣/相形见       不修边/如东海
  • 4.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
    A . 傅雷在艺术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信中常用大量篇副谈美术, 谈音乐作品等。 B . 我们曾仰西䧟望附近的一座峰美, 但见色彩斑斓, 彩霞满天, 白云缭绕, 轻歌蔓舞。 C . 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穿流不息, 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 又纷纷扬扬地酒落 在河滩上、冰缝里。 D . 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 考试都得近一百分, 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 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 5. 下列句子中, 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 进入 21 世纪以来, 随着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 , “一超多强” 的战略格局更加明显。 B . 微风吹过, 桃树上的花激影落下来, 落英缤纷 , 犹如下了一场桃花雨。 C .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兴起与普及, 网络诈骗手段花样百出, 令人叹为观止 D . 科学与人文历来是相辅相成的, 我们既要有对科学精神的追求, 也要有人文情怀的涵养。
  • 6. 下列句子中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 正挽的一项是 ( )

    黄的是土, 绿的呢, 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____, 是麦田, 和风吹送, 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 一这时你会真心佩股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 若不是妙手偶得, 便确是经过。

    的____语言的精华。黄与绿____着, 无边无垠,____,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 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 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A . 结果  锻炼  占据  坦荡如砥 B . 成果  锤炼 主宰 坦荡如砥 C . 成果  锻炼 主宰  周道如砥 D . 结果 锤炼 占据 周道如砥
  • 7. 下列各句中, 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 为了改善同学们的语文素养, 许多学校积极开展 “阅读经典作品, 建设书香校园” 的活动。 B . 夏季来临, 为了避免学生溺水的事情不再发生, 学校一定要加强宣传教育。 C . 2018 年 7 月 1 日, 河北省全面取消国内流量 “漫游” 费, 仅此一项每月惠民约 7880 万元以上。 D . 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 跨文化、体验式游学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普遍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 8.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
    A . 轻踩春日里抽发的丝丝柳条, 鸟儿归来些, 雀跃些; 暗寻冬日里吐露的一缕梅香, 万物平和些, 静谧些。 B . 在深深浅浅的脚步中, 我仿佛就是那个聆听的人: 聆听花的细语、鸟的鸣叫, 聆听绘画的乐趣。它 让我拥有了一颗慢下来的心。 C . 我们用学识丰盈学生的心灵, 绘就最美的风景, 向光而行, 诗意教学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理想境界。 D . 教师, “捧出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教师, 用良心、爱心、耐心去面对需要你守护、关爱和引导的学生。
  • 9.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石潭记》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 他是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 是唐、宋艺术成就最高的八位诗人的总称。 B . “记”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可描写, 如 〈小石潭记》; 可记叙, 如《桃花源记》; 亦可说明, 如《核舟记》。 C . 在古诗文中, 常常用 “鸿䧹”代指书信、“三秦”代指关中地区、“浮云” 喻指游子、“垂髫” 代指小孩。 D . 古代官员降职常用“谪” “左迁” “左降” “影” “放” 等, “如“宣室求贤访逐臣” 中的“逐臣”指 被放逐的大臣。
  • 10. 阅读下列材料, 完成后面小题

    快放暑假了。八年级语文老师准备在假期组织学生开展 “跟着书本去旅行”活动。但是, 有些同学认为; 马上要升入毕业班,出去旅行是浪费时间。

    1. (1) 对于上述情况, 语文老师请你代进行一次三分钟演讲。下列不属于演讲稿必备要素的是( )
      A . 内容要有针对性 B . 要明确表达观点 C . 注意演讲的技巧 D . 一定要有背景音乐
    2. (2) 同学们决定一起出行后, 对旅行路线产生了分歧。目前大家有以下三条路线可供选择。 我选抒的路线是 (填写字母)____ , 理由是 ____。
      A.北线: 上海出发, 途径南京、泰山, 最终到北京。
      B.西线; 上海出发, 途径开封、洛阳, 最终到西安。
      C.南线: 上海出发, 途径杭州、贵阳, 最终到昆明。
  • 11.  古诗文名句填空 
    1. (1) ,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2. (2) 水击三千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北冥有鱼》)。
    3. (3) 山光悦鸟性,.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4. (4) ,寂赛沙洲冷。(苏轼《算子 黄州定意院窝居作》)
    5. (5) 《卖炭翁》中表现卖炭翁处境与心情相互矛盾的诗句是
    6. (6) (石堷吏》中暗示老妇人被抓走的两句诗是
    7. (7) 杜甫心系天下苍生, 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发出了的感概, 唯愿人民安居乐业。
    8. (8) 东睡薄暮望,。树树皆秋色,。 (王绩〈野望》)
    9. (9) 晴川历历汉阳树,。 (集影 (黄鹤楼》)
    10. (10) , 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 (王维《使至塞上》)
    11. (11) 《木兰诗》中说明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且概括了木兰多年征战经历的名句是:
    12. (12) 箫鼓追随春社近,。(陆游《游山西村》)
    13. (13) 杜甫《望岳》中表达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二、文言文 (31 分)
  • 12. 阅读下列文段, 完成后面小题

    【甲】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信修崚。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 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 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 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渼行, 忘路之远近。忽进桃花林, 央岸数百步, 中无 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渵人甚异之, 复前行, 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 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便舍船, 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自云先是避前世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 得其船, 便扶向路, 处处志之。及郡下, 诣太守, 说如此。太守即遗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遂迷, 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䩀, 高尚士也, 闻之, 欣然规往。未杲, 导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1) 上述文段的理解中,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乙】反映的都是古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B . “世外桃源” 是对 “大同” 社会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 C . 【甲】文侧重于议论,而【乙】文则侧重于记叙和描写. D . 【甲】乙】都暗示了文中的言论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2. (2)  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 . 甲文中所描述的大同社会可以简单地概括为 “人尽其力, 物尽其用, 全民保障, 社会和谐, 天下太平”等方面。 B . 孟子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与甲文中的观点相呼应. C . 《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截德编菜的, 称为 “大戴《礼记》”。 D . “茂有马数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而自挽车而去” 这句断句无误.
    3. (3) 下面对《桃花源记》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 . 渔人 “缘溪行” 拉开故事序幕, 溪水通幽、桃林奇美, 为桃花源的出现自然铺货. B . “皆叹腕” 意蕴丰厚, 从中感受到渔人所说的与桃花源内的生活相比, 差异巨大. C . 渔人辞别桃花源后, 得其船并循来时路而返, 这与渔人入桃花源的情节形成照应。 D . 作者通过真实存在的桃花源, 寄托政治理想, 反映美好腇望, 笔多曲致, 富有波澜.
    4. (4) 甲文寄托着儒家崇高的社会理想, 其中对人才的选拔有什么标准?
    5. (5) 《桃花源记》三处出现过历史时间名词, 即 “晋太元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乃不知有汉, 无论 魏晋”。请联系上下文, 分别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 13. 阅读下列文段, 完成后面小题

    马说

    韩念

    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 秪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杤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 一食或尽栗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 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 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日: “天下无马! ”鸣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 (1) 下䀤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 故虽有马          山不在高, 有仙则 B . 或尽栗一石       之不能尽其材 C . 真不知马也          正色邪 D . 马也             亦若则已矣
    2. (2) 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首句“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点出了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关系, 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 B . 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根本原因是它先天就“力不足”, 所以只能“研死于棈析之间”。 C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一个"鸣"字写尽了千里马的无奈和悲晴。充分表现了它对“会马者”的鄙视与反抗。 D . 本文以“说”这种体裁记般了千里马日行千里的故事, 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
    3. (3) 如果你是"千里马", 没有遇到伯乐, 你会怎么办?
  • 14. 阅读下列文段, 完成后面小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隔等竹, 闻水声, 如鸣坬环, 心乐之。伐竹取道, 下见小 漳, 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 近岸, 卷石底以出, 为坻, 为屿, 为昷, 为岩。青树翠萲,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 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 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 四面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1. (1) 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隶而 B . 水尤冽/以其境过 C . 潭中鱼可百头/高可二黍 D . 全石以底/坻, 为屿,为嵁,为岩
    2.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卷石底以出, 为                坻: 水中高地 B . 俶尔远逝                          俶尔: 忽然 C . 佁然不动                        佁然:安适值快的样子 D . 悄怆幽造                  悄怆: 犹伤
    3. (3) 第一段中哪些语句为后文的“㝡答无人” “其境过清” 埋下了伏笔? 
    4. (4)  文章前面写“心东之”,后面又写了“悄抢幽墥”,一乐一忧是否矛盾?为什 么? 
三、名著阅读 (13 分)
  • 15. 下列对 《经典常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在 20 世纪 30 年代末到 40 年代初为大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 化经典的著作。 B . 以现代的、科学的学术观念研究传统典籍, 朱自清是按照这一原则来撰写《经典常谈》的。 C . 朱自清撰写《经典常谈》格外重视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 全书不夸奇炫博, 不故作高深, 读起来明快利落, 不蔓不枝。 D . 《经典常谈》没有平铺直铱, 而是以流利畅达的语言娓娓道来, 常有引人入胜之处。
  • 16. 下列对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相关内容的表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保尔从小生活在社会最底层, 后来受朱赫来影响, 革命意识觉醒, 逐步走上革命道路。 B . 保尔因感情受挫, 选择离开家乡土工地干活, 后来参加战斗, 历经磨难, 多次死里逃生。 C . 保尔病情恶化, 不得不躺在病床上, 但他凭借项强的毅力进行写作, 没有向命运屈服。 D . 小说通过对保尔成长经历的描述, 折射出特定时代的战争、建设场景和社会生活风貌。
  • 17. 下列对相关名著的解说, 正确的一项是 ( )
    A . 《经典常谈》中写到, 唐代谐调发展, 成立了律诗绝句, 称为古体; 不是谐调的诗, 称为近体; 又成立了古、近体的七言诗。 B . 埃德加·斯诺的传记小说 《红星照耀中国》, 向全世界宣告: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 一颗给全中国带来光明的闪亮红星。 C . 《骆驼祥子》通过写祥子从一个老实、坚忍、自尊好强、吃苦耐劳的人, 变成了麻木、狡猜、好占 便宜的行尸走肉, 无情地批判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一它不让好人有出路。 D . 《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一部散文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狗・猫 ,鼠》《琐记》《社戏》等都是其中的作品。
  • 18. 请阅读文段并结合原著内容, 完成以下题目。

    冬末, 有一个近卫骑兵团开到了小城。每天早晨, 他们成群结队地骑着马到车站去抓 西南前线的逃兵 “开小差下来的逃兵”。

    这些近卫骑兵都很胖, 身材也颇为高大。军官大都是伯爵和侯爵, 金色的肩章, 马裤 的滚边是银色的, 一切都与沙皇时代一样, 好似根本没有发生过革命。

    以上文段节选自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文中叙述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由一个顽劣少年在革命者的指引下逐渐成长为布尔什维克战士的故事。

    1. (1) 选文中最能体现故事发生时所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2. (2) 保尔少年时期非常调皮, 爱打架, 然而他所做之事看似顽劣, 却事出有因, 反陆了他娭恶如仇、 刚直不阿的品质:他在(只名)的指使下拿烟末儿撒在神甫用患过复活节的 (食物名) 上, 是因为他探寻真理而遭神甫的无理打鹗; 他偷走衏军军官的手枪并把它藏到 (处所), 是出 于对侵略者的憎恨; 他在冬妮姚面前璟打苏哈里科,是因为他正在 (事件) 时苏哈里利苔先向他发出挑畔, 试图将他赶走。
四、现代文阅读 (12 分)
  • 19.  阅读

    土地的身影

    到今年, 父亲已经离开我们 25 年了。

    25 个春春秋秋, 是那么漫长的一河岁月。在这一河岁月的漂流中, 过去许多老旧 的事情, 总是让我不能忘却, 特别是父亲劳作的模样儿和他那留在土地上的身影.

    这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

    我家的自留地土质不好, 全是蝎黄的缰土, 每一锨、每一镐插进土里, 都要遇到无 角无棱、不方不圆、无形无状的料磳方。每年犁地, 打破犁锥是常有的事。

    为了改造这土地, 父亲连续几年冬闲都领着家人, 顶着寒风飞雪到自留地里刨刨翻 翻, 用镐头挖上一尺深浅, 把那些料磹石从土里翻拣出来, 以备回家时担回家里; 堆到房 下, 积少成多, 到有一日翻盖房子时, 全地基或砌山墙使用。

    那时的父亲有一米七多的个头儿, 这在乡村是少有的高个儿。我看着他把镐头举过 头顶, 镐刺儿对着天空。晴天时, 那刺儿就似乎差一点钩着了半空中的日头; 阴天时, 那 刺儿就实实在在钩着了半空的游云。

    这一面山只有我们一家在翻地劳作, 四处静得出奇, 我听见父亲的镐头钩断云丝那 咯咯叭叭的声响。追着那种声音, 我看见镐头在半空凝寂了片刻, 一瞬间, 又往下落去; 深深地插在了那坚硬的田地里, 父亲就这样一镐一镐地刨着, 一个时辰一个时辰在他的镐 下流去和消失。一个冬日又一个冬日, 被他刨碎又重新组合。每天清晨, 往山坡上去时, 父亲瘦高的身影显得挺拔而有力, 像一颗挺直的树。待吃过带去的午饭, 那树也就卸了吊 着的物件, 又重新努力着㜔直起来, 然而到了日将落山, 那摆树也彻底弯下, 如挂了两三 袋更为沉重的物件, 仿佛再也不会直了一般. 尽管这样, 父亲还是一下一下有力地把镐头 举在半空, 用力地让镐头落在那块料磳地里, 直到日头最终沉将下去.

    我说: “㕮, 日头落了。”

    父亲把头举将起来, 看着西边, 问我道: “落了吗?”

    我说: “你看一落了呢。”

    每次我这样说完, 父亲都似乎不相信日头已真的落山, 他要把目光盯着西边看上许 久, 待认定日头确实落了, 黄昏确实来了, 把镐头狠命地往地上创一下, 翻起一大块硬土 之后, 才最终把镐头丢下, 将双手卡在腰上向后用力仰仰, 让弯久的累腰响出几下特别舒 服的嘎巴喓巴的声音, 再半旋身子; 找一块高凸出地面的坷垃仰躺上去, 让那坷垃正顶着 他的腰骨。他一边均匀地呼吸, 一边用手抓着那湿漉榩的碎土, 将它们在手里捏成团儿, 再揉成碎末儿, 这样反复几下, 再起身看看他翻过的土地, 迈着匀称的脚步, 东西走走, 南北行行; 丈量一番。父亲那满是红土的脸上, 奇了策然的笑容。

    我问: “有多少地?”

    父亲说: “种豆子够咱们一察吃半年豆面, 种红著得再挖一个窑洞。”

    然后, 父亲就挑起一担我捡出来的料磹石, 下山回家去。那料磳石虽然不似鹅卵石 那么沉重, 可毕竟也是石头, 挑起时父亲是拄着镐柄才站起来的。路上我能看见他的汗一 粒粒落住地上, 把尘土研出豆英富似的小坑。

    到了家里, 父亲把那一担料磳石放在山墙下边, 似乎是彻底用完了自己的气力。随 着那两筐落地的料礓石, 他也把自己扔坐在料礓石堆上。如果黄昏不是太深, 如果天气不

    是太冷, 他就坐在那儿不再起来, 让我姐姐们把饭碗端出去, 直到吃完了夜饭, 才会起身 回屋。这个时候, 我就怀疑回屋倒在床上的父亲, 明天是否还能起得床来。然而, 来日一 早, 他又如前一日一样, 领着家人, 天不亮就上山翻地去了。

    这样过了三年, 我们家的那块土地彻底地被翻拣完了。家里山墙下堆的黄色的料疆石, 足够砌三间房的两面山墙, 我简直不敢相信一块地里会有这么多的科碛石, 我也终于 知道那块比原来大了许多的自留地, 其实都是从料磳石的煡中翻拣出来的。

    总之, 那块田地对几岁的我来说, 犹如一片广场, 平整、松软, 散发着香甜的土腥, 就是我在田地里翻筋斗、打滚儿, 也不会有一点坚硬划破我的一丝皮儿。因此, 我似乎情 得了一些劳作的意义, 懂得了父亲在这个世上生存的意义。

    1.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文章讲述了父亲带领一家人改造自留地的故事, 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对父亲的敬佩和怀念。 B . 文章塑造了一个高大伟岸的父亲形象, 并借此表达了对天下所有辛勒付出的父亲的赞美。 C . 文章的对话富有形象的表现力和情感的冲击力。两组对话虽简单白常, 读来却令人泪目。 D . 文章开篇倒叙, 引出对父亲的回忆: 中间叙述有详有略; 结尾收束全文, 将文意引向深刻。
    2. (2) 文章第二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3. (3) 联系上下文, 品味下列语句, 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①晴天时, 那刺儿就似乎差一点钩着了半空中的日头: 阴天时, 那刺儿就实实在在钩着了半空的游云。(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②路上我能看见他的汗一粒粒落在地上, 把尘土硬出豆英资似的小坑。( “砸”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 (4) 结合全文, 探究结尾段加点的 “劳作的意义” 的含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