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3九上·长春开学考)  阅读

    土地的身影

    到今年, 父亲已经离开我们 25 年了。

    25 个春春秋秋, 是那么漫长的一河岁月。在这一河岁月的漂流中, 过去许多老旧 的事情, 总是让我不能忘却, 特别是父亲劳作的模样儿和他那留在土地上的身影.

    这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

    我家的自留地土质不好, 全是蝎黄的缰土, 每一锨、每一镐插进土里, 都要遇到无 角无棱、不方不圆、无形无状的料磳方。每年犁地, 打破犁锥是常有的事。

    为了改造这土地, 父亲连续几年冬闲都领着家人, 顶着寒风飞雪到自留地里刨刨翻 翻, 用镐头挖上一尺深浅, 把那些料磹石从土里翻拣出来, 以备回家时担回家里; 堆到房 下, 积少成多, 到有一日翻盖房子时, 全地基或砌山墙使用。

    那时的父亲有一米七多的个头儿, 这在乡村是少有的高个儿。我看着他把镐头举过 头顶, 镐刺儿对着天空。晴天时, 那刺儿就似乎差一点钩着了半空中的日头; 阴天时, 那 刺儿就实实在在钩着了半空的游云。

    这一面山只有我们一家在翻地劳作, 四处静得出奇, 我听见父亲的镐头钩断云丝那 咯咯叭叭的声响。追着那种声音, 我看见镐头在半空凝寂了片刻, 一瞬间, 又往下落去; 深深地插在了那坚硬的田地里, 父亲就这样一镐一镐地刨着, 一个时辰一个时辰在他的镐 下流去和消失。一个冬日又一个冬日, 被他刨碎又重新组合。每天清晨, 往山坡上去时, 父亲瘦高的身影显得挺拔而有力, 像一颗挺直的树。待吃过带去的午饭, 那树也就卸了吊 着的物件, 又重新努力着㜔直起来, 然而到了日将落山, 那摆树也彻底弯下, 如挂了两三 袋更为沉重的物件, 仿佛再也不会直了一般. 尽管这样, 父亲还是一下一下有力地把镐头 举在半空, 用力地让镐头落在那块料磳地里, 直到日头最终沉将下去.

    我说: “㕮, 日头落了。”

    父亲把头举将起来, 看着西边, 问我道: “落了吗?”

    我说: “你看一落了呢。”

    每次我这样说完, 父亲都似乎不相信日头已真的落山, 他要把目光盯着西边看上许 久, 待认定日头确实落了, 黄昏确实来了, 把镐头狠命地往地上创一下, 翻起一大块硬土 之后, 才最终把镐头丢下, 将双手卡在腰上向后用力仰仰, 让弯久的累腰响出几下特别舒 服的嘎巴喓巴的声音, 再半旋身子; 找一块高凸出地面的坷垃仰躺上去, 让那坷垃正顶着 他的腰骨。他一边均匀地呼吸, 一边用手抓着那湿漉榩的碎土, 将它们在手里捏成团儿, 再揉成碎末儿, 这样反复几下, 再起身看看他翻过的土地, 迈着匀称的脚步, 东西走走, 南北行行; 丈量一番。父亲那满是红土的脸上, 奇了策然的笑容。

    我问: “有多少地?”

    父亲说: “种豆子够咱们一察吃半年豆面, 种红著得再挖一个窑洞。”

    然后, 父亲就挑起一担我捡出来的料磹石, 下山回家去。那料磳石虽然不似鹅卵石 那么沉重, 可毕竟也是石头, 挑起时父亲是拄着镐柄才站起来的。路上我能看见他的汗一 粒粒落住地上, 把尘土研出豆英富似的小坑。

    到了家里, 父亲把那一担料磳石放在山墙下边, 似乎是彻底用完了自己的气力。随 着那两筐落地的料礓石, 他也把自己扔坐在料礓石堆上。如果黄昏不是太深, 如果天气不

    是太冷, 他就坐在那儿不再起来, 让我姐姐们把饭碗端出去, 直到吃完了夜饭, 才会起身 回屋。这个时候, 我就怀疑回屋倒在床上的父亲, 明天是否还能起得床来。然而, 来日一 早, 他又如前一日一样, 领着家人, 天不亮就上山翻地去了。

    这样过了三年, 我们家的那块土地彻底地被翻拣完了。家里山墙下堆的黄色的料疆石, 足够砌三间房的两面山墙, 我简直不敢相信一块地里会有这么多的科碛石, 我也终于 知道那块比原来大了许多的自留地, 其实都是从料磳石的煡中翻拣出来的。

    总之, 那块田地对几岁的我来说, 犹如一片广场, 平整、松软, 散发着香甜的土腥, 就是我在田地里翻筋斗、打滚儿, 也不会有一点坚硬划破我的一丝皮儿。因此, 我似乎情 得了一些劳作的意义, 懂得了父亲在这个世上生存的意义。

    1.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文章讲述了父亲带领一家人改造自留地的故事, 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对父亲的敬佩和怀念。 B . 文章塑造了一个高大伟岸的父亲形象, 并借此表达了对天下所有辛勒付出的父亲的赞美。 C . 文章的对话富有形象的表现力和情感的冲击力。两组对话虽简单白常, 读来却令人泪目。 D . 文章开篇倒叙, 引出对父亲的回忆: 中间叙述有详有略; 结尾收束全文, 将文意引向深刻。
    2. (2) 文章第二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3. (3) 联系上下文, 品味下列语句, 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①晴天时, 那刺儿就似乎差一点钩着了半空中的日头: 阴天时, 那刺儿就实实在在钩着了半空的游云。(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②路上我能看见他的汗一粒粒落在地上, 把尘土硬出豆英资似的小坑。( “砸”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 (4) 结合全文, 探究结尾段加点的 “劳作的意义” 的含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