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二下·周至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的“责”强调的是责任和担当,表达了国家治理中个体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意识。在中华历史文明中,有许多与此类似的文化伦理。这些文化伦理的初创期基本集中在春秋战国时期,并在其后的国家治理中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形成了内容丰富而又各具特色的文化伦理派别。就其对当前治国理政的现代价值而言,主要有以德治国、诚信爱国、家国同构三大内容。

    以德治国。中国的德治传统源远流长,很早就有“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说法。商朝的治国方案中就已有德治思想萌芽,其后得到儒家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仁政思想,孟子的“施仁政于民”“不以仁政,不能平天下”思想都是对德治思想的进一步阐述。董仲舒创立的“天人合一”的神学伦理思想体系更是将“天志”“天命”和道德联系起来,成为中国古代封建制政权组织建设的重要思想来源。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古代以德治国的思想与现阶段治国理政中强调的德治思想有着本质区别。前者从本质上看就是人治,是与法治相对立的。它的主要表现有三:一是要求最高统治者及其所有官吏都必须是道德高尚的或有道德的人;二是十分重视老百姓的道德教育,重视老百姓“羞耻心”的培养;三是强调对老百姓实行“德政”。在当前国家治理的新征程中,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以德治国思想,必将为转型期的社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诚信爱国。儒家的孔子在《论语》中曾38次提到“信”,认为“民无信不立”;法家商鞅的“立木为信”……不同学派的政治家在其治理中均强调诚信的重要作用。它是人们日常行为的一种范式,是协调人际关系的基本要求。一方面,它要求国家对普通民众诚信,国家在制定各项公共政策之前须与社会大众达成契约,并按照该契约予以执行。另一方面,它也强调民众诚信爱国的行为,要求普通民众对国家言而有信,从而为社会发展培养一种诚信的精神力量,弘扬社会正能量,促成整个社会形成诚信、友爱的生产生活氛围。我们只有始终坚定不移地奉行诚信立身、诚信立国的理念,才能真正做好国家治理这件大事。

    家国同构。“家”在中国社会发展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稳定,社会才可能稳定。家庭不断放大,可以延伸为家族,乃至国家。因而,家国同构的国家治理,家庭中存在的文化伦理也随之成为社会或国家伦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个人的修身之道也即国家治理之道,帝王的修身之道更是与国家治理的成效息息相关,正所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在当前“小家庭大社会”的治理背景下,许多个体缺乏家国情怀,只关注自身利益,而不顾国家利益,因而更应该重视和提倡明德和修身,并促使其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积极的功效。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一说最早揭示了德治的内容,并强调了德治的重要性。 B . 孟子提出“不以仁政,不能平天下”,继承先贤思想,对德治做了进一步阐述。 C . 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志”“天命”和道德联系,其优秀成分应继承和发扬。 D . 个人修身之道即国家治理之道,故而《大学》强调自天子而至庶人,“皆以修身为本”。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二段在梳理中国德治思想传统和指明古今德治思想的本质区别时,都采用了纵向分析的方法。 B . 文章点面结合,开篇即肯定“责任意识”的价值,然后就古代文化伦理的主体内容展开阐述,条理清晰。 C . 文章阐述古代文化伦理的主要内容,均着眼于其对当前治国理政的现代价值,彰显了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D . 文章论据详实,在三个主体段的论证中,都准确征引了必需的史料,使引证论证成为其行文的重要特点。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中华历史文明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文化伦理派别,其主体思想内容也各不相同。 B . 为了弘扬正能量,形成诚信的社会氛围,首要工作是坚定不移地促成民众对国家守信,以诚信立身。 C . 古代文化伦理强调普通民众的重要作用。在现代国家治理中,也应重视文化伦理个体的人格塑造。 D . 当今许多人缺乏家国情怀,因而更应该提倡明德修身,并努力从个人修身之道走向国家治理之道。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