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
  • 1. (2023高三上·绍兴月考)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高祖刘邦的《高帝求贤诏》说:“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注明)行(言行)、义(通“仪”,仪表)、年(年龄)。(官员)有而弗言(推荐的言行),觉(发现),免(免职)。年老癃病,勿遣。”后来,汉武帝沿用并发展了这一措施。唐朝时期也规定,在考试通过之后,还要经过吏部的面试,面试的内容为“身(相貌)”、“言(言行)”、“书(书法)”、“判(逻辑思维)”等,形成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春风得意马蹄疾”的社会活力。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材料二 早在唐宋时期,中国的科举就吸引了诸多外国考生应试,日本、朝鲜(今朝鲜、韩国)和越南还仿效中国,在本国实行科举选官制度。自16世纪起,中国科举制度就由来华的欧洲传教士传入西方。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英、法、德、美等国也从中国科举考试“自由报考,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合理性中得到有益启示,并纷纷借鉴科举,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据不完全统计,自1570年至1870年的300年间,外文出版的涉及中国科举的文献达120余种。

    ——摘编自【英】崔瑞德《剑桥中国史》

    材料三                                           

    年份

    主要内容

    1983年

    《国务院关于科技人员合理流动的若干决定》

    1986年

    《国务院关于促进科技人员合理流动的通知》

    1990年

    《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辞职暂行规定》

    1994年

    《关于严禁党政机关和党政机关干部经商办企业的规定》

    1998年

    《关于进一步制止党政机关和党政机关干部经商办企业的规定》

    ——摘编自薛立强、刘文花等《当代中国公务员制度》

    1. (1) 根据材料一,写出西汉选官制度的名称,比较西汉与唐朝选官制度在选拔方式上的异同。
    2. (2) 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指出导致“16世纪起,中国科举制度就由来华的欧洲传教士传入西方”的事件;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分析中国科举制度产生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提炼材料的主旨;结合所学,从国内经济发展的角度,说明推动以上变革的主要因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