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老百姓使用五铢钱作交易 ②与大秦有直接的经济往来
③长安和洛阳有较大的市场 ④通往印度洋的海路已开辟
①棉花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内地种植
②新的民族“回回”得以形成
③汪大渊到达非洲并撰《岛夷志略》
④造纸术通过海路外传到欧洲
①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②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③中苏两国外交得到恢复
④“10+1”领导人会议机制建立
①陪审团制度 ②律师制度 ③近代外交制度 ④工厂制度
①反对政府加重财政支出 ②抵制政府削减福利待遇
③投身工作的积极性下降 ④积极投资成为食利阶层
①皇帝制成为政治制度的核心
②奠定了封建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③建立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递系统
④实现国家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离
年份 |
主要内容 |
1915年 |
《青年杂志》,旗帜鲜明地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 |
1916年 |
《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 |
1917年 |
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
1918年 |
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并参与创办《每周评论》 |
1919年 |
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
①突出《世界遗产名录》的多元性
②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③降低《世界遗产名录》的限制性
④增加落后国家文化遗产入围数量
材料一 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的途径主要有四条,即设立变法的专门机构,鼓励神宗独断,改变监察机构的性质,用人以是否拥护新法为标准。它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使皇帝时代最为进步的体制——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体制遭到了破坏,民主性减少,专制性加强。监察机构成了政府的附庸,为权臣的产生开辟了道路。实用主义的用人路线,使社会风气大坏,投机钻营者得势,贪污贿赂成风,政府成为腐败的温床。
——摘编自漆侠《王安石变法》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有四次大变革或变革的尝试,分别是太平天国后的“变法自强”,戊戌年前后的维新运动,义和团事件后的“新政”,1910~1911年的“请开国会”运动,这四次改革都是中国和列强社会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加上丢失领土乃至亡国的危机感,在激发了统治集团和民间变革图存意识的情况下,逐步实施的。然而,这些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
——摘编自戴鞍钢《晚清史》和黄治军《大清灭亡启示录》等
材料三 国民政府于1948年发行金圆券时,金银外币被强制性地全面收兑,不仅退出货币领域,还被排除于商品流通领域。与此同时,厉行限价政策。1948年8月发行金圆券之初,曾宣布20亿元的发行限额,但是当月底便突破限额达到32亿余元,1948年年底为82亿余元。进入1949年之后,伴随着国民党军队在三大战役中的全面失败,军政各费支出倍增,而各种税收反形锐减,收支差额益巨,钞券发行遂急剧膨胀,物资匮乏,物价愈涨,而金圆券贬值愈速。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华民国史》
材料一 汉高祖刘邦的《高帝求贤诏》说:“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注明)行(言行)、义(通“仪”,仪表)、年(年龄)。(官员)有而弗言(推荐的言行),觉(发现),免(免职)。年老癃病,勿遣。”后来,汉武帝沿用并发展了这一措施。唐朝时期也规定,在考试通过之后,还要经过吏部的面试,面试的内容为“身(相貌)”、“言(言行)”、“书(书法)”、“判(逻辑思维)”等,形成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春风得意马蹄疾”的社会活力。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材料二 早在唐宋时期,中国的科举就吸引了诸多外国考生应试,日本、朝鲜(今朝鲜、韩国)和越南还仿效中国,在本国实行科举选官制度。自16世纪起,中国科举制度就由来华的欧洲传教士传入西方。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英、法、德、美等国也从中国科举考试“自由报考,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合理性中得到有益启示,并纷纷借鉴科举,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据不完全统计,自1570年至1870年的300年间,外文出版的涉及中国科举的文献达120余种。
——摘编自【英】崔瑞德《剑桥中国史》
材料三
年份 |
主要内容 |
1983年 |
《国务院关于科技人员合理流动的若干决定》 |
1986年 |
《国务院关于促进科技人员合理流动的通知》 |
1990年 |
《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辞职暂行规定》 |
1994年 |
《关于严禁党政机关和党政机关干部经商办企业的规定》 |
1998年 |
《关于进一步制止党政机关和党政机关干部经商办企业的规定》 |
——摘编自薛立强、刘文花等《当代中国公务员制度》
材料一 大约从1500年到1800年,世界移民主要是来自欧洲的移民,他们来到美洲、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大部分地区定居。在这300年中,移民通常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相对大量的农业定居,第二种是少数管理人员和工匠,第三种是更小的企业家建立种植园,以生产原材料促进欧洲的重商主义经济的增长,第四种是罪犯因犯罪受到刑罚,被殖民国家送往海外。虽然参与种植园生产的欧洲人很少,但他们对美洲的人口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高岱、郑家馨《殖民主义史》
材料二 在19世纪初的欧洲,收完庄稼的农民、流浪汉、走街串巷的修补匠、沿街叫卖的小贩、运货的马车夫以及牲畜贩子,屡见不鲜。但是在1846~1875年,约有900多万人离开欧洲,其中大部分到了美国。这个数字等于1851年伦敦人口的四倍。在此之前的半个世纪里,离开欧洲的总人数不超过100万。以1885年的柏林为例,计有81%的食品供应人员,以及83.5%的建筑工人和85%的运输工人是外地移民。
——摘编自【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三
——据《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