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城开辟了中西交通之路。汉代政府在河西设驿站,保护丝路上的使者、商贾。汉朝派赴中亚的各国使节、追逐厚利的冒险商人以及西行者相望于道。中国的丝绸、漆器和铁器运往中亚。大宛的葡萄、乌孙的黄瓜、奄蔡的貂皮,以及异城的杂技、胭脂、音乐绘画艺术和风土人情也传入中土。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文化深深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汉灵帝时兴起“胡化”浪潮,“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筷、胡笛、胡舞,京都贵威皆竟为之。”总之,汉代形成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第一个高潮时期。
——摘编自韩养民《汉代的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二: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曾沦为殖民地的国家发起了去西方化的运动,目的是根除旧殖民帝国的影响并消灭它们的权力象征。尽管如此,后殖民时代的民族认同并非总能强大到能根除殖民地的影响或取缔欧洲人的习俗。圣雄甘地呼吁印度人恢复当地习俗,拒绝所有从西方进口的东西,找到印度人的灵魂。尼赫鲁则倾向于工业化和世俗化,跟上现代化的趋势,在印度实现西方世界那样的繁荣和进步。
——摘编自胡里奥·麦克伦南《欧洲文明如何塑造现代世界》
①( ) A.希腊文化与西亚、北非等地的文化相互影响,形成“希腊化世界”。
②( ) B.埃及成立了共和国,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也有少数人信仰基督教。
③( ) C.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越来越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
④( ) D.欧洲人、黑人、印第安人等文化相互融合,形成多元文化特征。
⑤( B ) E.亚欧内陆的民族分布发生变化,东西方交流更为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