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衢州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

更新时间:2023-09-21 浏览次数:42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 1. (2024高二下·湖北期中) 在周代贵族的生活中,车马是重要的交通工具。王侯重臣为彰显身份,伞盖总是寸步不离左右。周人认为,车厢底部的方木框象征着大地,圆形的伞盖代表着上天。两个车轮是日月的样子,二十八根伞骨是天上的星宿的数量。上述材料反映了周代( )

    ①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念 ②贵族阶层的礼制规定

    ③宗法纽带的世袭绵延  ④兼并战争的持续不断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③④
  • 2. (2023高三上·衢州开学考) 著名经济史专家林文勋根据主要流通商品的变化,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分为秦汉“盐铁时代”、唐宋“茶盐时代”、明清“粮棉时代”几个不同的阶段。这一演变趋势本质上反映了( )
    A . 雄厚商业资本不断聚集 B . 商品流通数量逐渐增多 C . 全国性商贸网络的形成 D .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 3. (2023高三上·衢州开学考) 1975年在西安出土的秦杜虎符(杜为地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虎符实物之一。虎符上行文为:“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兵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点燃烽火)之事,虽毋会符,行殴(也)。”据此可知( )

    ①虎符是传达命令、调动军队的凭证 
    ②规定50人以上的用兵须出示虎符

    ③虎符的使用,直接提升秦军战斗力 
    ④如遇紧急军情,不合符也可以用兵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4. (2024高三上·湖南月考) 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东端形成多元并存的局面,武威、平城、洛阳、长安都曾担负起丝路起点的重任。这表明当时(   )
    A . 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空前 B . 政治格局变动较为频繁 C . 丝路沿线大量城市兴起 D . 北方经济得以恢复发展
  • 5. (2023高三上·衢州开学考) 据统计,宋代藏书家人数较前代大增,藏书数量最多者超过十万卷。与此现象相关的主要因素是( )
    A . 文学作品大量涌现 B . 造纸术的发明推广 C . 对外文化交流频繁 D . 印刷术的发展进步
  • 6. (2023高三上·衢州开学考) 在蒙古三次西征过程中,蒙古军队中的工匠技术人员随军西征,将中原地区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等技术传播于西方。同时,蒙古将军队俘虏的工匠送归本部的措施也将西方阿拉伯地区的天文、数学等文化东传。这反映了蒙古西征( )
    A . 引发了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B . 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C . 促使元朝的统治范围扩大 D . 客观上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 7. (2023高三上·衢州开学考) 明代以业著籍,户分民、军、匠、灶四类,每类户籍均需世代承担特定徭役。其中军户和匠户,常不时离开家乡,前往外地当差。在明前期相当长的时间里,出现了大规模的民众跨地域流动,同时,在原籍、卫所、服役工场等地之间,形成了一个涵盖整个明政权的跨地域网络。此现象( )

    ①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

    ③促进了跨地域文化互通 ④形成了对地方的严密控制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8. (2024高二下·怀柔月考) 据梁启超的《西学书目表》统计,从咸丰末年至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由江南制造局、京师同文馆等刊印的各类西书共353种,其中科技类译著不下300种,哥白尼、牛顿、爱迪生等科学巨匠的名字,逐渐为国人熟悉。这些科技类译著( )
    A . 开启了西学东渐思想潮流 B . 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序幕 C . 有利于推进社会发展进步 D . 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
  • 9. (2024高二下·乌鲁木齐期末) “下南洋”与“闯关东”“走西口”并称为近代中国的三次移民潮。英国海峡殖民地总督瑞天咸曾说:“马来诸邦之维持,专赖锡矿之税入……锡矿之工作者,首推华侨。彼等之才能与劳力,造就今日之马来半岛。”由此可知,“下南洋”(    )
    A . 保留和传播了中华文化 B . 缓解了闽、粤两省的人口压力 C . 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D . 推动了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 10. (2023高一上·天津市期末) 对下列三幅图片所示的内容,解读准确的是( )

    A . 中国汽车制造业发展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B . 中国工业化建设在多个行业取得了巨大进步 C . 中国在两极格局下实现了科学技术突破发展 D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 11. (2023高三上·衢州开学考) 1974年,我国发行了编号邮票——赤脚医生,分别展示乡村赤脚医生为一群儿童打预防针、夜晚顶风冒雨涉水前去为病人看病、在崇山峻岭间采草药、为劳动中突然发病的农民诊治的画面。这反映的主题是( )

     

    A . 过渡时期医疗水平较落后 B . 传统医药学取得长足进步 C . 乡村医生的救死扶伤精神 D . 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起步
  • 12. (2023高三上·衢州开学考) 近年北京故宫博物院推出了各种独特的文化创意产品——从故宫国风胶带、千里江山图,到紫禁太平有像书签、脊兽钥匙扣等等,大受市场青睐。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的成功( )
    A . 取决于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 B . 反映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C . 凸显了博物馆文物研究价值 D . 得益于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 13. (2023高三上·衢州开学考) 罗马帝国为把罗马与各行省连接起来,铺设了很多人工道路,形成了“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汉书》中记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由此可见,道路的修建( )
    A . 彰显了皇权至上 B . 有利于对外界的征服 C . 推动了思想统一 D . 适应国家治理的需要
  • 14. (2024高二下·六安期末) 史诗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是我们了解历史,尤其是早期地区文明发展的重要参考资料。对下列史诗解读正确的是( )

    ①《吉尔伽美什》 ②《荷马史诗》 ③《摩诃婆罗多》 ④《罗兰之歌》

    A . ①是目前所知世界最早的史诗,反映两河流域早期文明的情况 B . ②是古代罗马文学的早期代表,成为后世西方文学的重要题材 C . ③是反映早期雅利安人征服南亚次大陆的文献史料 D . ④属于②其中的一篇,以楔形文字的形式保存留世
  • 15. (2023高三上·衢州开学考) 如图是北美洲伊斯帕尼奥拉岛(即海地岛)1493—1570年人口变化图。据此可以推断,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①殖民者残酷的奴役 
    ②大量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

    ③多种传染疾病的肆虐 
    ④工业生产造成严重污染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③④
二、选择题II(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 16. (2023高三上·衢州开学考) 关于下图说法正确的是( )

     印欧人早期迁徙路线示意图(约公元前3000—前1000年)

    ①迁徙的范围西起欧洲东到南亚地区 
    ②迁徙影响了亚欧大陆区域文明交流

    ③赫梯人是印欧人与迁入地居民融合形成 
    ④迁徙促进了沿线地区经济贸易繁荣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 17. (2023高三上·衢州开学考) 《宋史》载:“会子、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真宗时,张詠镇蜀,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质剂之法……转运使薛田、张若谷请置益州交子务,以榷其出入,私造者禁之。仁宗从其议。”这说明( )

    ①宋代货币趋向多样化 
    ②交子成为单一流通货币

    ③政府规范了纸币管理 
    ④宋朝边境贸易交易频繁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①③ D . ③④
  • 18. (2023高三上·衢州开学考) 李鸿章认为:“无论中国制度文章,事事非海外人所能望见,即彼机器一事,亦以算术为主,而西术之借根方,本于中术之天元”;“中术四元之学,阐明于道光十年前后,而西人代数之新法,近日译出于上海,显然脱胎四元,竭其智慧不出中国之范围,已可概见。”这一主张(  )
    A . 证明了西学源于中国的正确性 B . 打破了传统“华夷之辨”的偏见
    C . 体现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思想 D . 有利于减轻西学传播的阻力
  • 19. (2023高三上·衢州开学考) 在19世纪,中产阶级成立了众多的学术团体开办讲座,建立一系列的设施和机构。例如在一些工业城市开办机械学院,不仅向工人提供有用的技术知识,而且也向他们提供了一个社交的场所。还有许多城镇兴建博物馆和大型图书馆,为普通民众提供了获取知识的机会。此外,理性休闲运动还倡导人们走出室外,来到乡村漫步思考和研究自然。……以营利为目的的流行书籍和报纸大量增加。根据材料我们可以得出该时期(   )

    ①大学教育趋向世俗化与商业化

    ②人们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③社会矛盾因经济发展而消解

    ④图书馆具有服务公众的职能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 20. (2023高二下·合肥期末)  1918年前后,许多独立的社会主义小组已在埃及出现;1920年,各地的社会主义小组联合起来成立了埃及社会主义党;1922年,社会主义党加入共产国际,改名为共产党。埃及共产党要求取消领事裁判权,拒绝承认和偿付埃及的国债,并要求苏伊士运河国有化。这反映了(  )
    A . 一战削弱了殖民主义国家的实力 B . 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高涨 C . 亚非民族独立运动进入新的阶段 D . 十月革命对埃及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
  • 21. (2023高三上·衢州开学考) 罗马法规定:“如果从某处向人们经常通行或逗留之地投掷或倒泼某物,针对居住在那里之人,我将给予双倍于他所造成的损害之诉。”这表明当时罗马人( )

    ①已具有较强的公民意识 
    ②对城市卫生有管理要求

    ③强调私有财产的合法性
    ④注重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2题20分,第23题20分,第24题12分,共52分)
  • 22. (2023高三上·衢州开学考)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是一种十分密切的对应关系,即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的进程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 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民人所屯聚者,谓之村;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将防通者,谓之镇;亦有不设官而称镇……城市则是有着更加多元、开放特质的人类聚落,城市作为一个不同于乡村的聚合体,具有经济角色、政治角色、文化角色和流通角色四种职能。

    ——整编自周大鸣《文化转型的视角》

    材料二: 近代天津城市变化

    1739年                                         1903年                  1917年

    注:①修建在南北运河与海河交汇处的天津卫城;②紫竹林商业中心;③大胡同商业中心;④经济中心;⑤政治中心

    ——据张秀芹、洪再生《近代天津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材料三:

    随着城市人口上升,人口密度加大,过度拥挤不可避免。供水和排污能力不足所造成的问题,更加剧了城市拥挤的后果,导致 1848—1849 年、1854年以及 1866 年的霍乱大流行。此外,人口身高、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实际收入情况等统计数据表明,人们的生活总体水平并没有随着主要工业部门的飞速增长同步提升。19世纪 40年代的爱尔兰大饥荒所造成的严重影响则表明,政府在应对危机方面的能力有明显的不足。

    ——引自张海鹏、李细珠《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四:                                                                                                                                                                                                                    

    二战后部分国家的经济数据表

    国家类型

    国家

    时期

    平均经济增长率(%)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德国

    1950—1970

    10+

    日本

    1955—1972

    8.8

    韩国

    1960—2000

    10+

    社会主义国家

    东欧各国

    1960—1980

    5—6

    中国

    1978—2018

    9.5

    新兴民族独立国家

    印度

    1991—2018

    7.3

    巴西

    1968—1973

    11.2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人类居住环境演变的三个阶段。指出其中最后一个阶段居住环境的主要含义。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天津城市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城市化进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4. (4) 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 23. (2023高三上·衢州开学考) 民族与世界,个体与整体,在对立与统一中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城开辟了中西交通之路。汉代政府在河西设驿站,保护丝路上的使者、商贾。汉朝派赴中亚的各国使节、追逐厚利的冒险商人以及西行者相望于道。中国的丝绸、漆器和铁器运往中亚。大宛的葡萄、乌孙的黄瓜、奄蔡的貂皮,以及异城的杂技、胭脂、音乐绘画艺术和风土人情也传入中土。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文化深深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汉灵帝时兴起“胡化”浪潮,“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筷、胡笛、胡舞,京都贵威皆竟为之。”总之,汉代形成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第一个高潮时期。

    ——摘编自韩养民《汉代的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二: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曾沦为殖民地的国家发起了去西方化的运动,目的是根除旧殖民帝国的影响并消灭它们的权力象征。尽管如此,后殖民时代的民族认同并非总能强大到能根除殖民地的影响或取缔欧洲人的习俗。圣雄甘地呼吁印度人恢复当地习俗,拒绝所有从西方进口的东西,找到印度人的灵魂。尼赫鲁则倾向于工业化和世俗化,跟上现代化的趋势,在印度实现西方世界那样的繁荣和进步。

    ——摘编自胡里奥·麦克伦南《欧洲文明如何塑造现代世界》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中外交流的特点,并分析汉代出现中外文化交流高潮的原因。
    2. (2) 根据提示,在横线空格位置写出相应的重大历史事件,完成示意图。
    3. (3) 根据示例为上图的历史现象,选择对应的文化影响。

      ①( ) A.希腊文化与西亚、北非等地的文化相互影响,形成“希腊化世界”。

      ②( ) B.埃及成立了共和国,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也有少数人信仰基督教。

      ③( ) C.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越来越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

      ④( ) D.欧洲人、黑人、印第安人等文化相互融合,形成多元文化特征。

      ⑤( B ) E.亚欧内陆的民族分布发生变化,东西方交流更为畅通。

    4. (4)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形成的文化特色。以独立后的印度为例,指出印度现代文化呈现多样化特征的表现。
  • 24. (2023高三上·衢州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示意图 △南宋海上贸易路线示意图

    材料二 2022年12月23日,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联盟联席 会议成功举办,参与申报的联盟城市总数增至34个。其中,属于浙江的有宁波、丽水、杭州、温州4个。下表为这些城市古代开展海外贸易的有关信息:

    城市

    简 介

    宁波

    唐朝时称明州,宋、元、明三代,都曾在此设立机构,管理海外诸国朝贡和贸易事务。2016年,宁波天童寺、保国寺等被国家文物局列入“海上丝绸之路”首批29处申遗点名单。

    丽水

    丽水古称处州,其下辖的龙泉县盛产的青瓷享誉世界,是中国制瓷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宋、元、明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使者和见证。青田则被誉为“华侨之乡”,有300多年的华侨史,30多万华侨遍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杭州

    北宋至元的杭州天目窑,主要烧制青白瓷、酱釉瓷及少量黑釉瓷,其烧制工艺代表同时期民窑的较高水平。天目窑瓷器还承载了天目山等地区佛教及其所蕴含的茶道文化的传播功能。

    温州

    温州地处龙泉溪下游、瓯江河口。温州朔门古港遗址荣获“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展”,证明了温州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和港口。证明了温州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和港口。

    1. (1) 参考材料一二,以宁波为例,为宁波参与联合申报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撰写一篇宣传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语言通顺,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