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三上·长沙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谢赫提出的“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经营位置,传移模写,随类赋彩”成为指导中国绘画技法理论的经典。 其中对“随类赋彩”,理论家、画家有不同理解,但把“类”字解释为“物象的固有色”者,使“随类赋彩”成了幼稚的、简单的色彩赋色方法;把“类”字解释为“类型”“类似”者,让“随类赋彩”成为当今中国绘画色彩理论的经典训条。 也有学者在解释“随类赋彩”时模棱两可,含糊推诿过去。 因此弄清其真正含义,既是对上千年中国绘画色彩理论的正本清源,也对当下中国绘画色彩理论的发展与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②我们对“随类赋彩”的理解要完整、客观。谢赫“六法”是一个有机整体,“气韵生动”是品画的最高美学原则,谢赫把它视为“六法”之本,其他“五法”是达到“气龄生动”的必要条件。

     ③“气韵生动”指的是一幅画面给人的整体感觉,要感人、生动。 “骨法用笔”即中国画笔法、线条的运用。 它是表达画家思想、个性、意念的手段,不是客观事物的复制和翻版。 “应物象形”以“骨法用笔”的线条为依托,筑就中国画的气色容貌。“经营位置”是指构图需要画家有强烈的主观意识来取舍、布局、调置。“传移模写”就是师法自然,自自然取得灵感。在“六法”指导思想下的“随类赋彩”作为一个完整而带有指导地位的法则被提出来之后,它的内涵就不仅仅是写实意义和描摹自然物象的外在色彩,更是主张画家主观意念与客观相结合,从属于“气韵生动”的一种表现方法。这样,中国绘画减弱了对自然色彩的依附,渐渐出现了从重彩到淡彩、浅绛直至水墨画的重墨轻色。

    ④另外,古代中国画的颜料受当时生产技术和条件的局限及交通运输的不便,颜料的获取只能因陋就简。 画家只能用简单的、接近的、类似于物象色彩的颜料去表现他们眼中所看到的物象色彩,有时找不到或调不出眼中所见到的色彩,只好凭主观情感去用色。这样就形成了主观意识很强的用色方法和原则,并形成了中国古代画家的色彩理论。 因此“随类赋彩”中的“类”字不能简单解释为“固有色”,而是含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意象色”,其真正含义即太家现在所认同的“随意赋彩”。

    ⑤绘画艺术中最具感情因素的是色彩,艺术家为了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强烈的情绪,在色彩处理上不简单摹仿自然色彩,而是对自然色彩进行重新组合、调配、强化在色彩上倾注了强烈的主观因素,因此,这种主观意象色彩深刻地体现着艺术家本,的思想感情,是艺术家经过长期的色彩磨炼和探究而形成的。

    ⑥中国画“随类赋彩”的方法,在历史上早有其例,如历代画家的墨荷、石窟壁画等等。 20世纪70年代绘画大师林风眠敢于使用各种颜色,用意象色彩来展现中国画色彩的艺术魅力,从中可以看出林风眠将“随意赋彩”作为中国画色彩的理论指导和用色原则,并以此作为中国画创新的途径。

    ⑦中国画是色彩绘画.唐朝达到辉煌灿烂的鼎盛时期。 宋元时期,水墨画成为绘画主流,重墨轻色,以色彩为重要艺术语言的重彩画退居次要地位。 改革开放后,审美观念进一步拓展。 重塑中国画的当代形象,以色彩为主要载体的重彩画要充当重要角色。 古典重平画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像水墨画那样充分展开,为当代的重彩画家留下了可以充分拓展的语言空间.而“随类赋彩”仍是当代中国画色彩的用色指导。

    (摘编自巫维轩《随类赋彩与意象色彩》,有删改)

    1.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理论家、画家虽然普遍认可谢赫所提出的中国绘画“六法”,但对其中的“随类赋彩”的理解却有不同的看法。 B . 在谢赫“六法”中,“气韵生动”最为重要,其他“五法”都以这一点为目标,并最终服务于表达画家的思想。 C . 画家在绘画中用主观意象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轻易完成的,需要长时间的积淀。 D . 自宋元以来,重彩画逐渐退居次位。 当代重彩画家应当秉承“随类赋彩”的方法,以恢复重彩画的主流地位。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①段运用了对比论证,并借“幼稚、简单”“含糊推诿”“经典训条”等词寄寓了明确的情感倾向。 B . 文章主体部分先阐述了如何正确理解“随类赋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随类赋彩”中“类”的含义。 C . 文章从“随类赋彩”与“气韵生动”之间的关系,以及颜料获取不便两个方面分析了画家主观用色的原因。 D . 第⑥段主要内容为例证中国自古就有“随类赋彩”的画法,而“墨荷”属于水墨画,用在此处并不恰当。
    3. (3) 下列选项中,最符合文章中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 . “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应,心亦俱会。应会感神,神超理得。”(南朝宗炳《画出水序》) B . “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 故山得水而活,得草而华,得烟云而秀媚。”(宋朝郭熙在《山水训》) C . “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明代董其昌《画旨》) D . “画与诗,皆士人陶写性情之事;故凡可以入诗者,均可以入画。”(清朝沈宗骞《芥舟学画编》)
    4. (4) 请根据文章内容信息,为“随类赋彩”下定义。
    5. (5) 请简要分析文章探究“随类赋彩”这一概念的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