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沙山下、宕泉河边,跨越千年的莫高窟静静伫立。在敦煌研究院, ① , 也有许多默默坚守的年轻人。他们隐居大漠,心如磐石;他们奉献出韶华,无愧于时代。
这是奔赴的故事。常书鸿从法国巴黎而来,只为“探寻民族艺术的宝库”;樊锦诗从北京大学而来,她坚信“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敦煌学也应该中国人来做”,一封自荐信也让赵声良从北师大来到敦煌。
② 。 白水煮面就是待客的伙食,老鼠蹿上床头也是常事,直至20世纪80年代莫高窟才正式通上电。 回忆过去,人们惊诧于莫高窟人如何历经艰辛开辟创业路,可亲历者却说,没去想过苦不苦。
这是奋进的故事。在洞窟坍塌损毁时,他们徒手清沙,修筑围墙;在民族文化自信心受挫时, ③ , 终于在敦煌学研究上扬眉吐气;在人们文化需求高涨时,他们脑洞大开,让敦煌文化在手机方寸屏幕上绽放新姿。
如今,樊锦诗成为“莫高精神”的杰出代表之一。 正如央视给她的颁奖词中所写:“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