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时代,社会生活各层面的不断加速使得“速度”逐渐成为一种文化景观,“加速逻辑”不仅积极作用于经济与城市发展的诸种物质层面,也重塑了我们观看与感知世界的方式。然而,速度给人们带来了便利、轻快和解放的同时,也带来了时空的焦虑感、个体的不安全感以及意义的丧失感。
这种广泛存在的“焦虑”被定义为对一些已发生或即将发生的事过度担忧的一种情感体验,过度的、持续的焦虑情绪会带来难以消解的痛苦,引发严重的心理病症。在现代都市生存中,现代人真实地生活在焦虑之中,这种焦虑的情感体验普遍存在于网络消费、个体交往、日常工作等现实情境中,已逐渐从个体情绪发展为一种典型的时代症候。
首先,随着消费经济与网络媒介的联结,“网购经济”应运而生。互联网拓展了极为广阔的消费市场,中国人正以惊人的速度创造着新的消费纪录,展现出网络消费的速度与激情。然而网购这种模式所带来的冲动消费以及购物成瘾,却给人们带来了更深的情感焦虑。从“买买买”到“断舍离”,反映的就是一种与消费社会时尚生产模式相对应的快消模式,当消费的激情退去,“断舍离”成了人们的必然选择,现代人的焦虑情绪也开始不断蔓延。
其次,网络媒介和移动设备的普及使现代人的交流日益快捷,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依赖于“屏社交”。虽然使用社交媒体可以快速获取信息以及拓展人际关系,但不断刷新的信息流刺激着紧张的神经,被美化的图像信息激发着攀比的欲望,虚拟的人际关系制造着亲密的幻觉,而真实的社会交往则被隔离。更不容乐观的是,现代人的社交即使走向线下也未必称心如意,因为交往的流动性加剧了情感焦虑。相比传统社会或乡村社会而言,大城市人与人的交往往往是萍水相逢式的,很难建立起持久的交心友谊。现代人呈现出一种“气球式”交往模式:刚开始很兴奋和开心,感觉相遇的所有的人都很热情,但这只是一种想象的热情,当聚会结束,这种短暂的热情也就戛然而止。
再次,当下超时工作和夜间加班已成为现代从业者们的工作常态,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给劳动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威胁的案例正在日益增多。“工作996,生病ICU”(996指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ICU即重症加强护理病房)的调侃之言反映出白领群体的真实生存状态,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种工作制度背后隐藏的问题。无论是自媒体创业者等称的“007”(指从O点到0点,一周7天不休息)、科研工作者等称的“7117”(早上7点出门,晚上11点结束,一周工作7天),还是骇人听闻的“247”(每天工作24小时,每周工作7天),这些工作制的问题都曾引发热议。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加班文化”在越来越多的行业中盛行,现代人要求减压的普遍焦虑也成为生活的常态。
于是,作为对速度生存社会的反抗,“慢速”的价值不断被发掘,“慢速生活”和“慢速美学”,作为一种另类的价值观逐渐成为都市人应对生存压力的新方式。《向往的生活》《亲爱的客栈》等一系列“慢综艺”受到广泛关注,均表现出都市人对慢节奏生活的渴望。
对“慢速生活”的追求并不仅仅是回到传统的生活方式,而是倡导在快节奏的日常生活中去反思时间与变化,寻求一种立足于当下的、可持续的、平衡的生活态度。“慢速美学”也并不是一种单纯以减速来定义的美学策略,而是唤起当下与过去和未来之间的连结,从而反思和寻求当下的意义。对慢速的审美以及慢速生活的追求,反映了都市人在精神与情感层面的诉求,而探讨社会加速与情感焦虑之间的逻辑关联,为我们应对当下都市人的情感焦虑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摘编自杨向荣、雷云茜《速度、情感与审美——加速时代的情感焦虑及其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