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3九下·北京市月考)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与“又无硕师名人与游”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____ 
      A . 寡而患不均 B . 难与共 C . 于未然 D . 有所不辟也
    2. (2)  古代汉语中有一词多义现象。如“益”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益其所不能”中与“曾”同义,意思是“增加”,在“益慕圣贤之道”中解释为“①  ”。“以”在《出师表》“以塞忠谏之路也”中意思是“②  ”,在“以中有足乐者”中解释为“因为”。
    3. (3)  对“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一句的理解,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才能超过我的人,不应该四海之内也错误地称说我的姓名。 B . 四海之内也错误地称说我的姓名,是因为我已年老,却没有取得任何成就。 C . 这是作者自谦的说法,表现出一代文宗大儒谦虚抑己、低调做人的品格。 D . 作者认为自己功成名就,能位列公卿、四海称名,更应谦恭抑己、虚心做人。
    4. (4)  请根据上文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材料二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择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 , 盍改之乎?不然,迨(dài)年事蹉跎 , 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 , 以昭炯戒。” 

      (选自《李生论善学者》)

      【注释】①信:真的。②志:记。③冀:希望。④厌:满足。⑤盍:何不。⑥迨:等到。⑦蹉跎:光阴消逝,事无进展。⑧请铭之坐右:请让我把你的话当做座右铭。坐,同“座”。⑨炯戒:明显的警戒。 

      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困难,宋濂将自己与太学生的优越学习条件对比,突出了①  对学有所成的重要作用。诸葛亮告诫儿子要珍惜光阴,勉励他立志勤学,以警惕“②  ”;李生则劝告朋友王生,真正的“善学者”应贵在③  ,最忌讳④  。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